我国粮食年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
据新华社报道,国家统计局13日发布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4130亿斤,比上年增加221.8亿斤,增长1.6%,在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的基础上,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
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7.90亿亩,比上年增加525.8万亩,增长0.3%,连续5年保持增长。全国粮食单产394.7公斤/亩,每亩产量比上年增加5.1公斤,增长1.3%。
2024年全国秋粮播种面积稳中有增,除局部地区受灾秋粮减产,大部农区灾情偏轻,秋粮产量增加。加之种植结构调整,高产作物玉米面积增加较多,带动秋粮产量增加。全国秋粮产量10568.7亿斤,比上年增加150.3亿斤,增长1.4%。
从各省份粮食产量数据看,2024年全国31个省份中,有26个粮食增产。其中,黑龙江受玉米大豆结构调整等因素带动,粮食增产42.7亿斤;新疆调整粮经作物种植结构,加之气候条件有利,粮食增产42.2亿斤;内蒙古、河北、河南、吉林、山东等粮食主产区增产均超过10亿斤。
(马晓敏 编译)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供稿)
原文题目:我国粮食年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
信息来源:https://xh.xhby.net/pc/con/202412/14/content_1400865.html
来源机构:新华日报
原文题目:国家统计局关于2024年粮食产量数据的公告
信息来源:https://www.stats.gov.cn/sj/zxfb/202412/t20241213_1957744.html
来源机构:国家统计局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公布2024年农业品牌精品培育名单
2024年11月26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正式公布了2024年农业品牌精品培育名单。根据《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2022—2025年)》的总体安排,农业农村部组织开展了此次精品培育工作。经过省级推荐、部级审核和网上公示等程序,最终将海伦大豆等82个区域公用品牌纳入2024年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
此次公布的名单涵盖了粮油、果品、畜禽、蔬菜、水产、中药材、茶叶以及其他特色农产品等多个类别。其中,粮油类品牌包括海伦大豆、苏州大米、方正大米等;果品类品牌涵盖了汶川甜樱桃、阿拉尔红枣、若羌红枣等知名水果;畜禽类品牌则包括延边黄牛、张掖肉牛、高青黑牛等优质肉类品牌。此外,还有诸如仙桃黄鳝、微山湖四鼻鲤鱼等水产类品牌,以及昭通天麻、中宁枸杞等中药材品牌。
农业农村部强调,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高度重视精品培育工作,完善工作机制,细化政策措施,持续加大支持力度。在夯实品牌根基方面,要深入推进“三品一标”建设,以品质支撑品牌、品牌担保品质;全链条推进品牌建设,重视清洗包装、分等分级、冷藏保鲜、营销服务等产后环节,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水平。在强化品牌管理方面,要积极推动条件成熟的地方加快特色产业和品牌保护立法进程;加强区域公用品牌授权管理,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对品牌主体信誉、生产加工等执行标准开展定期监测评估。在做好营销服务方面,要对精品培育品牌在渠道升级、产销对接、营销推广、消费促进、海外推广等方面提供支持,加快构建营销服务体系。
2024年精品培育名单自发布之日起有效期为4年。农业农村部将实施动态管理,加强跟踪服务,品牌主体每年需提交品牌情况报告,经省级农业农村部门审定后报送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
(李周晶 编译)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供稿)
原文题目: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公布2024年农业品牌精品培育名单的通知
信息来源:http://www.nyxw.org.cn/xiangxi.asp?xid=27251&leibie=%C5%A9%D2%B5%CD%B7%CC%F5
来源机构:中国农业新闻网
养猪有高招 种养循环肉更香
吉林省舒兰市环城街道兴山村在畜牧业发展中迈出了创新步伐,成功采用生态发酵床养猪技术,颠覆了传统猪圈养殖模式。该技术利用米糠、玉米秸秆等物质混合发酵而成的菌糠,产生的菌群会将猪的排泄物分解成蛋白质、益生菌等物质,减少传统养殖中常见的异味与环境污染,实现种养循环。通过利用发酵床、调整饲料配比等方式,使得猪肉品质有了显著提升,肉质紧致、鲜美,更受市场欢迎。发酵床使用寿命可达4~5年,极大地降低了养殖成本。
舒兰市畜牧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打造优质安全绿色畜禽生产基地和畜产品生产基地。据统计,预计到12月末,全市生猪饲养量达到120万头,同比增长9.9%,养殖端产值约为15亿元。与此同时,舒兰市还在高效推进生猪屠宰场点的建设步伐,谋划实施年屠宰深加工25万头生猪的屠宰场项目,以期促进屠宰行业的健康发展。
(王红彦 编译)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供稿)
原文题目:养猪有高招 种养循环肉更香
信息来源: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8847205743802754&wfr=spider&for=pc
来源机构:农民日报
美国农业部投资63亿美元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创造高薪就业机会
2024年12月10日,美国农业部(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USDA)宣布,将在全美44个州的农村和部落社区投资63亿美元,旨在扩大清洁可靠电网的覆盖范围、提供安全饮用水,并创造高薪就业机会。
在清洁能源方面,USDA通过电力基础设施贷款和贷款担保计划,提供57亿美元资金,帮助公用事业提供商和电力合作社在23个州建设和改进电力基础设施和智能电网技术。弗吉尼亚州的拉帕汉诺克电力合作社获得2.93亿美元资金,用于建设和改进880英里线路;阿肯色州的卡罗尔电力合作社获得4.32亿美元资金,用于建设和改进近900英里线路。在农村水基础设施方面,USDA还投资近6.42亿美元,为41个州的居民扩大清洁可靠饮用水的覆盖范围,改善卫生废水处理和雨水排放设施。爱荷华州的罗克赖德市公用事业公司获得2500万美元资金,用于改进其废水处理设施。
(李周晶编译)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供稿)
原文题目:USDA Invests $6.3 Billion to Strengthen Rural Infrastructure and Create Good-Paying Jobs in 44 States
信息来源:https://www.usda.gov/article/usda-invests-63-billion-strengthen-rural-infrastructure-and-create-good-paying-jobs-44-states
来源机构:美国农业部农业信息与经济局
一种农业耕作用深松土壤追肥设备
深松机是一种与大马力拖拉机配套使用的耕作机械,主要用于行间或全方位的深层土壤耕作的机械化翻整。具有打破犁底层、恢复土壤耕层结构、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消灭部分杂草、减少病虫害、平整地表以及提高农业机械化作业标准等作用。使用深松机作业有利于改善土壤耕层结构,打破犁底层,提高土壤蓄水保墒的能力,促进粮食增长。深松施肥目前主要用于玉米免耕播种施肥作业,也可用于棉花、大豆等中耕作物的播种施肥作业。目前深松机在深松过程中,不具备追肥功能,且深松过程中无法有效形成施肥沟,且在深松过程中,犁头易被石头等坚硬物体卡住,无法有效规避。
江苏省徐州唐荣机械科技有限公司发明公开了一种农业耕作用深松土壤追肥设备,由操作主体、连接架、深松装置、辅助轮组件、V型架、肥料耙、犁头组件和追肥装置等多个部分组成。其中,连接架的两侧均固定安装了深松装置,用于在耕作过程中松动土壤,提高土壤的透气性和保水能力。同时,辅助轮组件的设置则增强了设备的稳定性和通过性,使得设备在复杂地形中也能轻松作业。该设备创新性地设置了犁头组件。这一组件不仅能够在深松土壤时发挥重要作用,更能在遇到坚硬物体时自动规避,避免了传统耕作设备因碰到硬物而受损的情况。这一设计不仅提高了设备的使用寿命,更保障了耕作过程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王红彦 编译)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供稿)
原文题目:一种农业耕作用深松土壤追肥设备
信息来源:incoPat数据库
来源机构:incoPat数据库
一种米粉加工生产线的粉条梳理设备
米粉加工生产线中的粉条梳理设备在整个生产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米粉加工生产线中的粉条梳理设备是提高生产效率、保证产品质量的重要设备。现有粉条梳理设备在对粉条进行输送的过程中,容易导致灰尘堆积在粉条表面,对粉条造成污染。针对以上问题,贵州省生物技术研究所研发米粉加工生产线的粉条梳理设备。这款设备通过独特的复合机构设计,实现了粉条从远离输送机构的一侧进入复合机构内部的高效处理。设备中,输水壳体连接着稳定的水源,水流通过外接管从喷头装置均匀喷洒而出,对粉条进行全面清洗。这一步骤不仅有效去除了粉条表面的灰尘和杂质,提高了粉条的纯净度,还利用清水对粉条进行了冷却冲刷,有效防止了粉条之间的粘连。此外,设备还巧妙地设计了清水喷洒功能,以保持粉条在输送过程中的湿润度,避免了粉条因过于干燥而发生断裂,从而显著提高了后续梳理效率。同时,过滤机构被精心设置在输水壳体内部,有效过滤了水流中的杂质,避免了清洗过程中对物料造成二次污染,进一步延长了设备的使用寿命。
(丁倩 王红彦 编译)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供稿)
原文题目:一种米粉加工生产线的粉条梳理设备及其使用方法
信息来源:incopat数据库
来源机构:incopat数据库
专利:一种玉米秸秆-农膜共热解生物质炭、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据国家知识产权局2024年12月最新公告,南京农业大学成功获得一项关于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新技术的发明专利。该技术通过一种创新的共热解方法,将农业生产中常见的玉米秸秆与农膜塑料残余进行协同处理,成功制备出玉米秸秆-农膜共热解生物质炭。
据了解,该技术的关键在于将玉米秸秆与农膜按照一定比例(质量比为10:0.1~0.5)混合粉碎后,进行共热解处理。这一过程中,不仅实现了农业废弃物的有效利用,还避免了农膜塑料对环境的污染。经过共热解处理后得到的玉米秸秆-农膜共热解生物质炭,具有显著的土壤改良效果。实验结果显示,该生物质炭能够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提升肥力状况,并优化微生物环境。同时,它还能有效降低土壤中的有效性重金属含量,抑制作物对土壤重金属的富集,从而降低作物对污染土壤中重金属的吸收。此外,玉米秸秆-农膜共热解生物质炭还可作为土壤改良剂和土壤重金属钝化剂使用,为改善土壤-作物系统健康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这一技术的成功研发,不仅为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开辟了新途径,也为解决农业环境污染问题提供了有力支持。未来,该技术有望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吴蕾 田儒雅 编译)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供稿)
原文题目:一种玉米秸秆-农膜共热解生物质炭、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信息来源:国知局
来源机构:国知局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