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SeedQuest网站10月23号报道,美国SolGro公司成功研发出一种创新材料,该材料具备将阳光高效转换为红蓝光谱的能力。将这种特殊材料应用于温室塑料中,可以显著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加速其成熟过程,从而在有效控制成本的同时,大幅度提升整体作物的产量。
在现代温室产业中,塑料覆盖材料的使用极为普遍。SolGro公司所研发的塑料添加剂,在无需额外能源消耗的前提下,有效提升了温室内的光利用效率,降低了对人工照明系统的依赖。对于规模庞大的温室设施而言,这一创新技术每年有望节省高达数百万美元的人工照明费用,经济效益显著。
不仅如此,SolGro公司的这种创新材料还进一步增强了传统塑料的物理性能,使得温室屋顶的使用寿命得到了有效延长。尽管在初始投资方面,SolGro公司的塑料材料相较于传统的聚乙烯玻璃材料成本更高,但用户通过大幅降低的人工照明费用以及约20%的产量提升,能够迅速实现成本回收并降低总体运营成本。这种产量提升可能源自作物个体尺寸的增大,或是作物生长周期的缩短,即更快的作物循环。
展望未来,SolGro公司将推进其创新技术的商业化进程,并致力于确保试点项目的顺利实施。同时,公司也在积极寻求与行业内外的合作伙伴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共同推动这一性技术的广泛应用与持续发展。
(李周晶 任洁 编译)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供稿)
原文题名:IN² Spotlight: Improving Greenhouses For Better Yields, Less Energy Use
信息来源:https://in2ecosystem.com/stories/in%C2%B2-spotlight-improving-greenhouses-for-better-yields-less-energy-use/
来源机构:SeedQuest
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官网11月5日报道,为了满足对美味且价格合理的植物基替代品日益增长的需求,荷兰瓦赫宁根大学食品与生物基研究院推出FLAVOUR-AI,这是一种创新的基于人工智能的发酵筛选方法,旨在优化植物基产品的风味特征。
植物基食品现存两大挑战。一是存在不良的“豆腥”或“氧化”风味,这主要是由醛和酮引起的。二是尽管自然发酵为改善植物基产品风味提供了可能的解决方案,但这一过程管理起来风险重重且充满挑战。复杂的挥发性风味特征通常由数十到数百种分子组成,识别出最佳的底物、微生物和发酵条件以实现期望的风味特征,可能需要进行数百或数千次的实验。发酵过程往往会在某一部分风味特征上取得改善的同时,在另一部分产生新的负面影响。
FLAVOUR-AI工具针对上述两大挑战,通过简化发酵过程来提升研究效率。该工具能够快速分析和优化底物、微生物和酶的组合,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加速生成卓越风味的路径。FLAVOUR-AI能够迅速识别高潜力样品,使专家能够将精力集中于最有前景的候选产品,从而推动植物基食品的风味改进。
此次FLAVOUR-AI的推出,标志着利用现代技术提升植物基食品质量的一个重要进展,将为消费者带来更具吸引力的植物基产品选择,同时推动可持续食品行业的创新。
(吴蕾 丁倩 编译)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供稿)
原文题目:Creating tasty plant-based alternatives with FLAVOUR-AI, an AI-powered fermentation screening approach
信息来源:https://www.wur.nl/en/news-wur/show-1/creating-tasty-plant-based-alternatives-with-flavour-ai-an-ai-powered-fermentation-screening-approach.htm
来源机构:瓦赫宁根大学
我国是传统农业大国也是畜牧业生产大国。农作物秸秆被称作“另一半农业”,在保障国家口粮绝对安全的基础上,实现优质口粮和优质畜产品的有效供给是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针对当前水稻秸秆离田效率低,运输成本高,机械化高效收集装备缺乏等问题,农机化所穗粒作物生产技术装备创新团队以提高秸秆收集作业质量和效率、减少作业环节和成本为目标,构建了“联合收割机适配秸秆粉碎抛送+跟随车收集”的水稻“谷草兼收”高效机械化生产模式,开展了水稻秸秆高效收集、粉碎、精准抛送技术研究,创制了联合收割机适配的秸秆高效粉碎精准抛送装备,该装备可适配市场上大多数水稻联合收割机,在不影响稻谷收获质量和效率的前提下,让牛羊往日难以下咽的秸秆变脆秆,成了牛羊合口的青贮饲料,同时从源头解决秸秆还田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实现谷草兼用,一种双收,完成了水稻秸秆不落地高效粉碎及低成本收集,有效解决了农产品附加值低的问题,为农业高质量发展和绿色治理探出了一条新路子。
在安徽庐江召开的脆杆水稻“种粮饲一体化”示范应用现场会现场,由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研发的水稻谷草兼收装备进行了现场演示,展示了优质口粮和优质饲草高产高效新模式,得到了参会领导、专家和农业大户的高度评价,“秸秆不仅可以卖钱,脆秆稻的产量也比往年常规水稻高,真是一举两得。”
(王红彦 编译)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供稿)
原文题目:水稻谷草兼收装备让秸秆变废为宝
信息来源:https://www.caas.cn/xwzx/kyhd/dcda28cb90b0431cbac415df31b8e748.htm
来源机构: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
我国筛选1100多份耐盐碱种质资源 让白花花的盐碱地产出金灿灿的收益
我国坚持开展大豆耐盐资源筛选与重要基因挖掘研究、耐盐碱品种选育和相关品种的推广工作,目前已鉴定出一批耐盐碱大豆种质资源。在河北曹妃甸和山东东营的盐碱地,科技工作者对3000份大豆种质材料进行了耐盐碱筛选,获得高度耐盐种质15份;在新疆图木舒克市的盐碱地,鉴定大豆种质资源500份,筛选出高度耐盐种质33份,为培育耐盐碱品种打下坚实基础。
在耐盐碱作物种质资源方面,开展了12种农作物耐盐碱资源精准鉴定,初步挖掘优异基因143个,筛选出耐盐碱资源1100多份,推介耐盐碱优异种质资源711份。在生产急需的作物品种方面,从已审定品种中筛选鉴定出“南粳9108”“盐粳939”“航麦802”“济麦60”“中单1130”等耐盐性突出的品种。
截至目前,江苏已有8个耐盐碱水稻品种通过国家审定、4个品种通过江苏省审定,多个品种参加耐盐碱水稻联合体试验,“南粳盐1号”“盐田育3号”和“盐稻21号”3个耐盐水稻品种成功实现技术转让,探索出一条耐盐水稻品种培育、推广及产业化开发的科企合作新路径。
农业农村部联合各地各部门和研究机构,积极推动小麦、水稻、大豆等作物耐盐碱品种的研发、试验和推广,深入推进耐盐碱作物育种攻关和品种审定,持续强化品种示范推广,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促进盐碱地治理,让白花花的盐碱地产出金灿灿的收益,为挖掘盐碱地粮食产能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王红彦 编译)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供稿)
原文题目:我国筛选出耐盐碱种质资源1100多份 让白花花的盐碱地产出金灿灿的收益
信息来源: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24-11/06/nw.D110000renmrb_20241106_1-07.htm
来源机构:人民日报
我国约有5亿亩各类可用盐碱地资源,如何让这些盐碱地资源变废为宝,是我国正面临的一个巨大的挑战。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与江苏博创新材科技有限公司开发了一种耐盐碱的可降解地膜,于2024年11月获得发明专利授权。
该地膜至少包括一层内层,所述内层包括按重量百分比计算的以下组分:耐腐蚀添加剂5-50份,PBAT 40-90份,环氧型扩链剂ADR4468 0.1-10份,增塑剂环氧大豆油0.1-10份,偶联剂0.1-10份,成核剂0.1-10份,抗水解剂0.1-10份。本发明通过共挤薄膜协同作用,使得地膜不仅能够抵御高紫外的辐照,还能够禁受盐碱的侵蚀,在盐碱地中最长诱导期可达180天,满足盐碱地的使用需求。该地膜具有耐盐碱腐蚀、抗高紫外辐照,且能有效抑制水分的蒸发、减缓盐碱地中盐分在地表的积累的作用,达到改良盐碱地目的。
(王红彦 编译)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供稿)
原文题目:一种耐盐碱可降解地膜及其制备方法
信息来源:incoPat数据库
来源机构:incoPat数据库
2024年11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告了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申请的一项实用新型的专利申请,该专利介绍了一种创新的玉米青贮饲料加工设备,属于饲料加工技术领域。该设备主要由机架、粉碎单元、电机、进料口及出料口等核心部件构成,其独特之处在于增设了一个向外凸出的除杂槽,该设计形成了专门的除杂腔室,与粉碎腔室相连通。
此专利对传统饲料加工设备进行改进,引入除杂槽结构,该创新设计充分利用物理原理,即秸秆与金属异物因密度差异在旋转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的运动轨迹。通过在除杂腔室底部设置磁铁,能够有效吸附并固定落入腔室中的金属异物,这些异物通常是由秸秆带入并在粉碎过程中因离心作用而分离出来的。
该设备的设计极大地提升了饲料加工的安全性和质量,有效防止了金属异物混入饲料中,避免了因金属杂质导致的动物消化道损伤等问题,确保了饲料的安全性和营养价值。此外,该除杂机制操作简便,维护成本低,适用于各种规模的玉米青贮饲料加工厂,展现出广泛的应用潜力和市场推广价值。
(吴蕾 马晓敏 编译)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供稿)
原文题目:一种玉米青贮饲料加工设备
信息来源:国家知识产权局
来源机构:国家知识产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