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第十九期-乡村快报

发布时间:2025-01-23 01:50|来源:中国乡村发展协会|
字体大小:||

我国首创智能化零破损气吸循环式粮食烘干机投入使用

  20241115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牵头创制的智能化零破损气吸循坏式粮食烘干机在河北邢台、宁夏石嘴山、山西太原等地投入使用。该技术装备使粮食破损率由传统烘干方式的2%-5%降低至0.1%以下,烘干效率提升50%,实现了粮食烘干零破损、智能化、绿色低碳。

  长期以来,我国粮食烘干过程中存在着粮食破损率偏高的问题,主要原因是传统烘干设备采用机械搅轮提升粮食,过程中机械结构对粮食产生磨损。加工所立足从减损端保障粮食安全,创新提出气吸提升粮食技术,有效保证粮食烘干品质。同时,该技术装备既可烘干水稻、小麦、玉米、谷子、高粱等大宗粮食作物,还可烘干油菜籽、葵花籽、花生果、油茶果等经济作物,有效提高了烘干机全年使用效率。该技术通过融合绿色低碳高效供热技术与智能控制和监测系统,装备烘干效率提升50%,能耗大幅降低,每烘干班次只需1人操作。

  (王红彦 李周晶 编译)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供稿)

  原文题目:我国首创智能化零破损气吸循环式粮食烘干机投入使用

  信息来源:https://www.caas.cn/xwzx/tpxw/47c95c891a69452aa9a440a43b493348.htm      

  来源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

吉林生态农业探索多元化融合发展新路径

  2024129日,中国农业新闻网发布专题报道,吉林省在践行大食物观、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进程中,生态农业展现出巨大潜力。种养循环成为生态农业的一大亮点,不仅让畜禽粪污变废为宝,还串起了生态致富链

  在长春市双阳区齐家镇郭家村的吉林世杰农牧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微生物发酵床养殖技术让猪舍变得干净整洁,猪肉品质更高,抗病能力更强。该技术利用玉米秸秆、稻壳等垫料,通过微生物分解粪便,为黑土地提供养分,实现种养循环。该技术还减少了精料使用,降低了养殖成本。

  此外,农旅融合也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梅河口市曙光镇曙光村的曙光生态园,通过打造集观光、研学、采摘、农家乐为一体的综合型园区,吸引大量游客前来体验。园区还发展功能农业,培育富硒有机果蔬,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在绿色兴农方面,吉林嘉美食品有限公司作为鲜食玉米全产业链条的龙头企业,采取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从种植到收获全部采用绿色生产技术规程,保障鲜食玉米的品质。其中新嘉美品牌玉米不仅在国内热销,还出口到国外,成为吉林的黄金名片

  吉林省通过探索和创新,走出了一条生态农业多元化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为和美生态乡村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田儒雅 编译)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供稿)

  原文题目:绘就和美乡村新图景——探索生态农业的乡村振兴实践

  信息来源:http://www.nyxw.org.cn/xiangxi.asp?xid=27239&leibie=%CF%E7%B4%E5%D5%F1%D0%CB

  来源机构:中国,中国农业新闻网

农业农村部召开常务会议强调 健全农业农村领域民生呼应工作机制 扎实做好发展节水农业、养殖业节粮降本增效工作

  1118日,农业农村部部长韩俊主持召开部常务会议,研究做好农业农村领域民生呼应、节水农业高质量发展、养殖业节粮降本增效等工作。

  会议指出,党中央高度重视办好民生实事,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强调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实四下基层制度,全面构建部级总揽、广集民声、快速回应、跟踪督办的农业农村领域民生呼应工作体系,完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全流程工作闭环。要充分发挥线上渠道作用,简化反映程序,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响应速度。要用好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对收集的民生诉求进行筛选归纳,提取典型案例,挖掘共性问题,更好解决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急难愁盼,让农民群众可感可及、得到实惠。

  会议指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节水农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积极发展节水型农业。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把农业节水作为重大战略性问题,综合运用工程、农艺、生物、管理等措施,加快构建节水农业政策体系、技术体系和生产体系,推进节水农业高质量发展。要谋划一批重大工程、重大政策、重大项目,加强高效节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将高效节水灌溉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统筹谋划实施,推动节水农业设施设备更新改造,加强技术指导培训,因地制宜加快推广应用喷滴灌、水肥一体化等技术模式,大力发展高水效旱作农业。

  会议指出,从2018年开始,农业农村部组织实施饲用豆粕减量替代行动,引导全行业减少豆粕饲用量,已见到明显成效。要深入实施养殖业节粮行动,围绕养殖业各环节全链条综合施策,加大力度推广低蛋白多元化精准饲料配方技术,积极拓展饲草料供给来源,强化科技支撑、标准引领,持续推进饲料粮减量替代,推动养殖业节粮降耗、降本增效。要充分挖掘盐碱地等土地资源潜力,积极支持粮饲轮作,发展优质饲草产业。要围绕提升养殖业的饲料转化率、资源利用率和综合效益,加快构建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绿色低碳的现代养殖业生产体系。

  (赵晚婷 丁倩 编译)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供稿)

  原文题目:农业农村部召开常务会议强调 健全农业农村领域民生呼应工作机制 扎实做好发展节水农业、养殖业节粮降本增效工作

  信息来源:http://www.moa.gov.cn/xw/zwdt/202411/t20241118_6466448.htm

  来源机构:中国,中国农业农村部

全生物降解地膜助力农业绿色发展

  我国地膜年用量超过140万吨,农田里每年会新增20万至30万吨不能降解的残留地膜,残膜污染问题严重。202112月,由清华大学牵头、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等单位参与的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绿色可降解地膜专用材料及产品创制与产业化项目启动。该项目聚焦全生物降解地膜的全产业链技术攻关和应用示范,从地膜的专用树脂的分子设计和高效合成出发,创新产品加工技术,推出6种低成本、高阻隔的生物降解地膜新产品,并开展安全性评价,在全国范围多种作物上示范推广,取得显著成效。截至目前,项目团队在北京、内蒙古等20多个省(区、市)的近百个县建设了试验示范区,涵盖玉米、马铃薯、水稻、甜菜、花生和小杂粮等20多种作物。其中,甘肃、安徽、山西等地区的马铃薯、玉米、水稻等作物覆盖全生物降解地膜技术模式基本成熟,得到积极推广应用。

  覆盖全生物降解地膜绿色生产技术适用范围更广,既增产又增效。不同农作物覆盖全生物降解地膜的效果有一定差异,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节水处处长吴勇介绍,根茎类作物覆盖全生物降解地膜效果普遍良好,在降水正常年份或有灌溉条件地区,相比于传统地膜,西北地区马铃薯产量可提高2.9%19.9%,甜菜产量提高2.5%8.5%、含糖量提高1.8%5.0%,华北地区马铃薯增产可达16%以上。玉米覆盖全生物降解地膜技术在新疆、甘肃、青海、内蒙古等省(区)进行了广泛应用,玉米籽粒产量较传统地膜增加2.3%,实现了稳产,但每亩可减少人工地膜捡拾费用50元至80元。

  当前全生物降解地膜研发应用取得了较大进步,但仍需要在成本降低、性能改善、货架期延长和产品简化等方面持续发力。在地膜覆盖区域,有针对性地对传统地膜进行替代;在不覆膜区域,可以用来满足农作物节水、抗旱、保温、除草、提质等生产新需求,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提供支撑。

  (王红彦 编译)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供稿)

  原文题目:全生物降解地膜在全国示范推广

  信息来源:http://www.nkb.com.cn/2024/1112/490072.html

  来源机构:中国农科新闻网

基于作物信息智能检测与反馈的新型凹蹼足仿生机器人助力智慧农业

  国家专利局202411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告,南京农业大学成功获得一项发明专利授权,该专利聚焦于一种基于作物信息智能检测与反馈的凹蹼足仿生机器人。这种机器人将在农业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为农民提供更为高效的作业解决方案。

  该凹蹼足仿生机器人由一个支撑平台构成,其下方配备了智能凹蹼仿生足,能够在各种地形上灵活移动。支撑平台上还装有一系列先进的智能设备,包括可拆式智能施肥装置、GreenSeeker检测仪、高光谱成像仪及对应的控制装置。通过这一智能化的配置,机器人可实时获取关于作物状态的丰富信息。

  机器人能够一次性实时采集作物的图像信息、光谱信息、距离信息以及气候信息。这种多重信息的采集能力,为科研人员和农业从业者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支持,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判断作物的健康状态和生长需求。此外,该设备还配备了北斗导航系统、风向传感器和风速传感器,确保其在作业过程中具备良好的环境感知能力。

  在决策处理方面,凹蹼足仿生机器人通过智能识别控制装置快速分析采集到的数据,进而进行精准施肥或喷药。这一过程不仅简化了传统作业机具的复杂性,还使得施肥和喷药过程更加高效与精确。实现这种智能反馈机制的同时,机器人还可以根据环境变化进行实时调整,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浪费。

  (马晓敏 丁倩 编译)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供稿)

  原文题目:基于作物信息智能检测与反馈的凹蹼足仿生机器人及其使用方法

  信息来源:IncoPat数据平台

  来源机构:IncoPat数据平台

基于区块链的农产品供应链质量监管系统

  国家专利局202412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告,河北地质大学一项发明专利申请,该专利聚焦于基于区块链的农产品供应链质量监管系统。这一系统通过先进技术手段,旨在提升农产品质量监管的透明度和信任度,为农业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该系统包括多个关键组件,分别为系统管理单元、合约管理单元、质量管理单元、监督管理单元和质量追溯单元。其中,系统管理单元负责整体区块链系统的管理,确保系统的稳定和高效运作。合约管理单元则提供智能合约服务,通过添加和维护智能合约功能,提升系统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这种智能合约的应用不仅能够自动执行预设的条款,还能有效降低人为错误,提高合约的执行效率。

  质量管理单元和监督管理单元共同构成了整个监管体系的核心,前者专注于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与质量监控,后者则负责对农产品流通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监督。这种双重监管机制,确保了农产品在每一个生产和流通环节都能够保持高标准,降低了劣质产品进入市场的风险。

  此外,质量追溯单元的引入,使得消费者能够有效追踪到每一件农产品的来源、生产过程和质量检测信息,从而提升农产品的公信力。通过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特性,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信息将以不可篡改的方式记录在区块链上,增强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度。

  本系统的推出,将有效推动农产品品牌的建设与发展,确保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透明性和诚信度。随着区块链技术的不断成熟,农产品的质量监管将更加科学、系统化,为农业产业的健康绿色发展铺平道路。同时,这一技术也将极大减少低质量农产品借用公共品牌的现象,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

  (田儒雅 丁倩 编译)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供稿)

  原文题目:基于区块链的农产品供应链质量监管系统

  信息来源:IncoPat数据平台

  来源机构:IncoPat数据平台

发明专利:基于多维信息感知的原料肉机器仿人分切装备

  202411月,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成功研发一种基于多维信息感知的原料肉机器仿人分切装备,该装备标志着食品加工自动化与智能化水平迈上了新台阶。

  这款装备集成了多项先进技术,其核心组件包括原料肉多维信息感知部、原料肉调整部、原料肉整形部、肉品处理部以及肉品包装部。整个分切流程高度自动化,从原料肉的初步感知到最终包装,每一步都实现了精准控制。原料肉感知部用高精度传感器采集肉质、纹理、厚度等信息,支持后续处理。调整部据此自动调节原料肉位置,确保最佳状态进入下道工序。整形部精细调整外部形态,为分切打基础。处理部智能制定并执行多种分切策略,模拟厨师刀工。包装部自动包装,保证品质与安全。这一切得益于技术、算法与烹饪经验的融合,实现前所未有的精准度和效率。

  该发明创新性地融合了食品加工技术、人工智能算法与中式烹饪刀工经验,通过多维信息感知装备全面获取原料肉信息,并智能调节其位置与形态,实现精准仿人分切及自动包装,提升了原料肉加工的精准度与效率。

  (丁倩 田儒雅 编译)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供稿)

  原文题目:基于多维信息感知的原料肉机器仿人分切装备

  信息来源:incoPat数据库

  来源机构:incoPat数据库

   

扫一扫分享本页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