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2日《中国农村经济》第2期刊发专家思考文章,指出在继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基础上走向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统筹建立农村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和低收入人口分层分类帮扶制度势在必行。
近年来,中国脱贫地区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未来帮扶政策将着眼于缩小城乡和农村内部差距,促进农村低收入人口走向共同富裕。总体措施概况为,建立一个体系,制定两套标准,实施分层分类帮扶。在此过程中,坚决守牢防止规模性返贫底线是关键要求。
为实现这一目标,应建立统一的农村低收入人口监测帮扶体系,整合现有农村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帮扶体系和低收入人口监测帮扶体系,以统筹开展对帮扶人群的监测、识别和帮扶工作。降低工作成本,减少认知混乱,并实现精准帮扶。
在统一的监测帮扶体系中,将制定两套标准。一是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为底线,制定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帮扶对象标准,并逐步提高监测帮扶标准,扩大帮扶范围。二是以缓解相对贫困、走向共同富裕为目标,制定农村低收入人口标准,并参考国际经验,以全国居民收入中位数的一定比例来确定。
针对不同农村低收入人口,实施分层分类帮扶。对于纳入防止返贫致贫监测范围的农村低收入人口,强化兜底性保障;对于其他农村低收入人口,则促进其收入较快增长。在帮扶策略上,将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以实现精准帮扶。
中国在减贫事业中取得显著成就,也为国际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经验。未来,中国将继续借鉴国际经验,明确新的贫困标准,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田儒雅 马晓敏 编译)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供稿)
原文题目:林万龙:统筹建立农村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和低收入人口分层分类帮扶制度
信息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kvBN9hvZAwSabK7uFKqbFwhttps://
来源机构: 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观察
2025年1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告了东北农业大学申请的一项专利发明申请,该专利提出了一种专为北方乡村设计的智能决策系统,属于乡村景观规划技术领域。该系统旨在通过系统化、智能化的手段,为北方乡村景观的规划与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该发明集成了北方村镇景观特征分类标准及体系建构、乡镇景观调研与特征评估、以及北方地区村镇景观特征深入分析等多个模块,其核心创新在于其构建的乡村文化景观评估GIS(地理信息系统)与Node.js平台的网络模型系统,并结合MySQL数据库技术,实现了对北方乡村景观数据的全面采集、整合与分析。系统通过踏勘和调研,汇总乡村基础资料,构建包含各类景观属性的综合数据库。同时,针对不同乡村的地域特性和环境特征,系统能智能划分不同类型的村域空间,并据此构建景观评价体系。
该发明构建的乡村景观信息平台,可直观描述景观价值、现状和发展趋势,为决策者提供全面、准确的信息支持。此外,GIS存储的景观综合属性信息库,使得乡村景观评估更加便捷、高效,不仅可供查询和分析,还能直接应用于实际的景观规划与设计中。该发明的实施有助于提升北方乡村景观规划与决策的科学性和智能化水平,为乡村景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马晓敏 编译)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供稿)
原文题目:一种北方乡村景观智能决策系统
信息来源:国家知识产权局
来源机构:国家知识产权局
2025年2月,美国专利商标局授权了美国碳基机器人公司申请的一项发明专利。该专利用于农业作物管理,通过使用光束(如激光束)精确瞄准并消除田地内的杂草。此项技术包括方法、装置、模块和系统,旨在作为化学除草剂的替代方案。
除草剂作为一种杀灭杂草的农药制剂,给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带来危害和隐患。美国碳基机器人公司技术人员研发了一种新型自动化杂草控制系统,可替代化学除草剂损坏或杀死位于作物田地内的杂草。本系统核心在于一个集成化的设备,它配备有相机用于拍摄田地中的植物图像,并利用波长在300nm至100μm范围内的光源发射光束。关键组件还包括一个复杂的控制系统,它包含两个致动器与反射镜,用于精准引导光束路径。此系统被封装于壳体内,确保稳定性和安全性,而整个装置则由框架支撑,能够在场地内自由移动。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计算系统中采用了先进的神经网络算法,能够有效区分杂草和作物,从而实现精准打击。操作流程从接收田地中植物图像开始,经过智能分析识别出杂草,并预测其未来位置。基于这些信息,系统调整光束路径,使光束准确照射到杂草上,直至达到破坏或杀死杂草的效果。
这种新型杂草管理系统不仅减少了对环境有害的化学物质依赖,而且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和准确性。
(丁倩 任洁 编译)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供稿)
原文题名:AUTONOMOUS LASER WEED ERADICATION
信息来源: incopat数据库
来源机构: incopat数据库
2025年1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为未来四年乡村发展描绘了清晰蓝图。该规划在肯定乡村振兴已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直面农业农村发展的现实挑战,提出一系列务实举措。
规划明确指出,将国家粮食安全置于现代农业建设的首要位置,明确要求保持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7.5亿亩左右,谷物面积维持在14.5亿亩左右。通过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和单产提升工程,力争使粮食产能稳步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
在农业科技装备方面,规划提出三大关键举措:一是优化科技创新体系,支持基础研究和公益性研究;二是加快种业振兴,建设种质资源平台,培育大型种业企业;三是实施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重点发展大型高端智能农机和丘陵山区适用小型机械。值得注意的是,规划特别强调“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和“完善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显示出国家对农业现代化转型的坚定决心。同时,规划还提出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推动农林牧渔并举发展。
尽管乡村振兴已取得显著成效,但规划坦承,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存在短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艰巨任务依然在农村。这份规划的出台,正是为了系统解决这些问题,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迈上新台阶。
(吴蕾 编译)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供稿)
原文题目:《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完善农机补贴政策
信息来源:https://www.isaaa.org/kc/cropbiotechupdate/article/default.asp?ID=21145
来源机构:农机网
全国首个农业碳汇交易平台助力“生态分红”
2025年2月,同安区军营村举行了“农业碳汇分红仪式”。军营村通过厦门产权交易中心农业碳汇交易平台(厦门市碳和排污权交易中心)创收达34万元,实现“碳库”变“钱库”,这是军营村首次发放“生态价值红包”。
厦门产权交易中心累计完成农业碳汇交易32万吨,并在同安区检察院、同安区法院“生态司法+碳汇交易”的共同推动下,创新打造从山顶到海洋的碳汇交易系统。作为厦门海洋经济发展的蓝色名片,厦门产权交易中心设立的全国首个海洋碳汇交易平台累计交易突破21万吨,占全国蓝碳市场一半以上。同时,厦门产权交易中心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水土保持碳汇交易平台,累计完成水土保持碳汇交易38万吨。
为了助力企业解决“出海”碳关税壁垒的问题,厦门产权交易中心设立了福建省首个碳足迹数字化认证平台,首单完成了厦钨新能源三元材料产品的碳足迹认证。经厦门产权交易中心碳足迹公共服务平台备案的产品碳足迹报告及核查声明,可以成为国际贸易和上下游供应链的绿色通行证,为企业绿色“出海”提供数字化碳足迹支撑。
(田儒雅 王红彦 编译)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供稿)
原文题目:全国首个农业碳汇交易平台助力“生态分红”
信息来源:http://www.nyxw.org.cn/xiangxi.asp?xid=27422&leibie=%C5%A9%D2%B5%CD%B7%CC%F5
来源机构:中国农业新闻网
水稻作为全球半数人口的主粮,其种植产生的温室气体(GHG)占耕地排放总量的48%,其中甲烷和氧化亚氮是主要贡献者。随着全球气候危机加剧,如何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降低水稻种植的环境代价,成为亟待破解的难题。近期,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美国农业部(USDA)与菲律宾洛斯巴尼奥斯大学(UPLB)的联合团队在《Plant Communications》发表综述,系统论证了杂交水稻结合前沿技术及农艺创新在减排增效中的关键作用,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路径。
研究指出,杂交水稻通过缩短生育期显著减少淹水时长,从而降低甲烷生成。数据显示,在相同条件下,杂交稻甲烷排放量较传统常规稻降低19%。此外,其根系分泌物组成的优化抑制了产甲烷菌活性,而氮高效利用特性减少了氧化亚氮的释放。研究提出采用多技术协同,通过智能育种、农艺优化以及微生物调控过等多种途径,实现从育种到田间管理的系统创新。研究团队呼吁构建“政-研-农”协同网络,通过碳交易市场将水稻减排纳入国家自主贡献(NDC),建立杂交稻气候效益认证标准;同时开发低成本的田间监测设备与数字化决策工具,加速技术落地。
(王红彦 编译)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供稿)
原文题目:Hybrid rice + innovations: a path forward for climate-smart agriculture
信息来源:https://www.irri.org/news-and-events/news/hybrid-rice-innovations-path-forward-climate-smart-agriculture
来源机构: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
密歇根州立大学在《Applied Animal Science》2月刊上发表文章,称中小型乳牛场通过优化现有管理措施,可以强度显著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为全球畜牧业低碳转型提供实践范本。
研究表明,乳业碳排放中瘤胃甲烷占比达45%-55%,成为最大排放源;粪便管理系统贡献约25%-35%,饲料生产环节占15%-20%。研究团队选取东北部、五大湖、西部及东南部4个地区的中小型牧场(存栏量<1000头)开展实地调研。通过农业责任管理环境评估模型(FARM)测算发现:实施粪便固液分离技术可使排放强度降低19%;采用免耕种植和多年生牧草提升土壤固碳能力,抵消10%以上运营排放;精细化饲料配比可以使氮利用率提高12%-15%。因此,在未配置厌氧消化器或新型饲料添加剂的情况下,通过管理创新仍可使中型牧场接近温室气体中和状态。
研究建议建立“土壤碳汇补偿机制”,将碳封存纳入排放核算体系。同时呼吁政府加大技术推广补贴,重点支持:粪便处理设备升级、精准饲喂系统安装、农牧结合型牧场改造等关键环节。
(丁倩 吴蕾 编译)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供稿)
原文题目:乳品农场管理最佳做法释放较小的足迹
信息来源:https://www.feedstuffs.com/dairy/dairy-farm-management-best-practices-unlock-smaller-footprint
来源机构:Feedstuffs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