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7日,中国中化旗下生命科学板块重要企业先正达集团与上海市金山区政府正式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同时,“先正达集团全球植保中国创新中心项目”(以下简称“先正达植保创新中心”)作为核心首发项目正式签约落地。此次签约不仅为上海市金山区引入世界领先的植保创新平台,还将进一步推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
先正达植保创新中心位于上海市金山区上海湾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该中心将围绕创新化合物制剂、生物制剂、土壤健康等相关领域开展创新研发,打造先正达集团全球科技创新重要研发平台,引领中国农业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该项目计划于2028年投入运营,将为中国乃至全球的农业科技创新提供重要支撑。
此次选址上海金山区新建全球植保创新中心是先正达加强在中国市场建设本地研发能力和加速在全球范围布局升级创新网络的重要举措。该中心未来还将通过与中国本地科研院所和产业链伙伴广泛合作,进一步推动和引领中国农业科技创新,并积极开展农业科技人才国际交流与培训。
(吴蕾 任洁 编译)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供稿)
原文题名:Syngenta to Base Third Global Crop Innovation Center in Shanghai
信息来源:
https://www.yicaiglobal.com/news/syngenta-establishes-third-global-crop-protection-innovation-center-in-shanghai
来源机构:中国,YiCai
2025中国农业农村发展趋势报告发布
2025年1月17号,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农村发展研究院发布《2025中国农业农村发展趋势报告》,本报告回顾了2024年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情况,并对2025年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经济稳步向前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累计达103774.4亿元,除牧业外均实现不同幅度增长。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粮食单产提升工程成效显著,全国粮食亩产比上年增长1.3%,对粮食增产贡献率超80%。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政策全面实施,保障了农民收益。
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累计16740元,较上年同期实际增长6.3%,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消费水平同步提升,人均消费支出累计13839元,同比增长6.2%,食品烟酒消费占比最大,同时衣着、交通等领域消费额也有所增加。
贸易逆差显著缩小
农产品贸易总额自2017年来首次下降,进口额减少导致贸易逆差明显缩小。尽管如此,谷物和糖类价格指数大幅下降,肉类价格则略有上升。大豆进口量增至9709万吨,但进口金额同比下降8.5%。
智慧农业助力现代化进程
智慧农业建设取得新进展,新增建设项目19个,累计支持项目116个。通过推进国家智慧农业建设项目,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乡村经济发展。此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家庭农场近400万个,农民合作社214万家。
乡村产业快速发展
新建优势特色产业集群40个、现代农业产业园50个,培育全产业链产值超100亿元的产业集群158个。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1%,乡村旅游接待人数及总收入分别增长15.5%和9.8%。
美丽乡村建设稳步推进
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效果显著,卫生厕所普及率75%左右,生活垃圾处理覆盖90%以上的行政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推动了区域协同发展。
展望2025年,预计农业附加值将增长5.8%,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增长态势,特别是农村居民收入预计增长8.41%。农产品进出口也将有所增长,贸易逆差同比增加3.94%。随着多项政策措施的实施,农业农村发展将继续向好,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马晓敏 任洁 编译)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供稿)
原文题名:2025中国农业农村发展趋势报告发布 开创乡村全面振兴新局面
信息来源:http://www.zgxczx.cn/content_71761.html
来源机构:中国,乡村振兴网
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及“百村示范、千村振兴”工程的要求,推动农产品加工业优化升级和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联合六部门于2025年2月17日发布了《北京市关于支持农产品加工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措施》。该政策特别针对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以及葡萄酒制造领域的中小微企业,旨在通过一系列具体措施促进其发展。
一、加强用地支持
各区在年度建设用地供应计划中,应对技术先进和具有典型示范效应的农产品加工项目用地做好支持保障。利用好点状配套设施用地试点政策支持农产品加工项目,每个试点乡镇确定具有示范带动作用且能够有效带动农民就业增收的试点项目。支持企业租赁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作为生产场所,并允许在现有设施基础上进行改扩建。引导企业合理利用设施农业用地开展农业生产及蔬菜、果品等鲜活农产品的初加工。
二、优化准入管理
落实好《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政策,对平原地区和生态涵养区的生态红线外本地自产农产品加工项目不予禁限。各区农业农村部门、乡镇根据需要出具本地自产农产品证明(包括农产品类别、产量和用途等)。
三、提升生产水平
鼓励农产品加工中小企业引入先进的加工技术和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引导农产品加工中小企业贯彻相关行业标准,规范操作流程。为符合条件的农产品加工中小企业开展绿色诊断,根据诊断结果指导企业进行绿色技术改造。对提高本地农产品加工能力,延伸农产品加工产业链的新主体项目,按现行政策予以支持。
四、加速产品创新
组织各类产业创新平台为农产品加工中小企业提供工艺指导和技术支持,助力企业开发新产品。鼓励农产品加工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开发体验式农产品加工项目。支持各区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和价值链,开发“小而精”“优而美”的特色农产品。引导农产品加工中小企业开发高端、定制化的农产品加工品,推出“设计券”降低农产品加工品设计成本。
五、促进仓储流通
支持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完善产地冷藏保鲜、仓储、分拣、包装、装卸、运输、配送等设施。发挥连锁商贸流通企业自建物流优势,开展农产品进城等物流快递共同配送服务。支持大型商贸流通企业组建联合采购平台,加大农产品及加工制品投放力度。鼓励农产品商贸物流企业信息化、智能化、绿色化、标准化发展,对具有一定示范效应的商贸物流项目给予资金支持。鼓励农产品加工中小企业建立农村、农户对接机制,建设就地收储网点。
六、助力市场拓展
实施农产品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提升行动,推动农产品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持续提高。深化“北京优农”品牌建设,以品牌驱动农加工产品溢价增值。支持企业利用“直播+电商”新模式宣传推广农产品,通过发放“直播券”拓宽销售渠道,降低经营成本。持续开展北京特色农产品消费季、产地溯源直播等产销对接活动,助力农产品销售和农民增收。开展优质农产品进社区、进机关活动,推动农产品从田间地头走向百姓餐桌。
七、强化金融支持
深入开展农业经营主体信贷直通车活动,发挥政策性农业担保机构作用,高效解决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需求。落实中小微企业“首次贷款”贴息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农产品加工中小企业首次贷款给予贴息支持。落实农业领域贷款贴息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农产品加工中小企业贷款给予贴息支持。支持保险公司根据农业保险相关要求开发符合农产品加工中小企业需求的保险产品,为农产品加工提供保险保障。
八、加快人才培养
深入开展农业经营主体信贷直通车活动,发挥政策性农业担保机构作用,高效解决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需求。落实中小微企业“首次贷款”贴息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农产品加工中小企业首次贷款给予贴息支持。落实农业领域贷款贴息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农产品加工中小企业贷款给予贴息支持。支持保险公司根据农业保险相关要求开发符合农产品加工中小企业需求的保险产品,为农产品加工提供保险保障。
九、保障质量安全
深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和全链条管理,建立健全与农产品加工相适应的安全监管体系。引导农产品加工中小企业落实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全面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落实农产品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
(李周晶编译)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供稿)
原文题目:关于印发《北京市关于支持农产品加工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措施》的通知
信息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96UHf3RNm93XkVVkUTyV7g
中国发布《全国农业科技创新重点领域(2024–2028年)》规划,聚焦十大领域推动农业现代化
2025年2月14日,农业农村部印发《全国农业科技创新重点领域(2024–2028 年)》。明确了未来五年农业科技创新的十大重点领域,旨在通过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培育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这十大领域包括:农业新品种培育、耕地质量提升、农机装备研制、农作物病虫害防控、畜禽水产疫病防控、高效种植养殖、绿色低碳农业、农产品加工与食品制造、农产品质量安全以及乡村发展。这些领域涵盖了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从种子到餐桌,从农田到餐桌,从生产到消费,旨在实现农业生产的全面升级和转型。
在农业新品种培育方面,将加强种质资源保护,推动育种技术体系迭代升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实现重要农产品种源自主可控。在耕地质量提升方面,将建立健全耕地保育关键技术体系,加强黑土地保护、退化耕地治理和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提升耕地质量。在农机装备研制方面,将突破一批标志性整机装备和关键零部件,推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与农机装备融合应用。此外,还强调了农作物病虫害防控、畜禽水产疫病防控、高效种植养殖、绿色低碳农业、农产品加工与食品制造、农产品质量安全以及乡村发展等领域的重要性,旨在通过科技创新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这一举措旨在增强我国农业产业竞争力,培育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通过聚焦这些重点领域,将加快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王红彦 吴蕾 编译)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供稿)
原文题目:《全国农业科技创新重点领域(2024–2028年)》发布 聚焦10大领域
信息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YDaQPyf3FxpjOf__TzhfKw
来源机构:央视网
2025年2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与国家档案局联合发布《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工作档案管理办法》,为规范土地延包档案的形成、收集、整理、保护和利用提供了制度保障。
该办法明确,延包档案是指在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工作中形成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数据等历史记录,是土地承包的原始凭证。办法规定延包档案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实施、分类管理、集中保管”的原则,与延包工作同步部署、同步实施、同步检查、同步验收。
在工作职责方面,县级以上农业农村和档案主管部门负责统筹规划、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内的延包档案工作。办法要求将延包档案工作经费纳入本地区延包工作经费预算,确保相关工作顺利开展。办法特别强调了“一户一档”的管理要求,规定涉及农户身份信息和承包合同等文件材料应以农户为单位进行整理。同时,办法明确了档案移交、保管和利用的具体规定,县级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应按规定向县级综合档案馆移交验收合格的延包档案。
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办法要求积极推进延包档案信息化建设,确保电子档案真实、完整、可用、安全,并明确规定来源可靠、程序规范、要素合规的延包电子档案与传统载体档案具有同等效力。
该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各省级农业农村和档案主管部门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实施细则。
(马晓敏 吴蕾 编译)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供稿)
原文题目:农业农村部 国家档案局关于印发《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工作档案管理办法》的通知
信息来源:http://www.zcggs.moa.gov.cn/nccbdggygl/202502/t20250207_6469757.htm
来源机构:农业农村部
排种器是播种机的核心部件之一,也是播种机实现播种的技术关键。现有大田中药材播种机通常是采用气力压穴式排种器,具有对种子尺寸要求不高、适应性强、中低速工作下播种精度高的优点;但在高速工作下对气压要求较高、能耗高,在气压不稳定的时候漏播率高,不适用于丘陵山区林下作业需要满足的轻简、节能设计要求。
云南农业大学研发了一种适用于丘陵山地中药材种植的均匀排种装置,于2025月1月获得发明专利授权。该装置包括静平台、动平台、安装架、离心式排种器、俯仰调平驱动机构、横滚调平驱动机构、双轴角度传感器和控制器。离心式排种器和双轴角度传感器固定在安装架上,安装架与动平台可转动的连接,动平台与静平台可转动的连接;当离心式排种器发生倾斜时,可通过控制器自动控制俯仰调平驱动机构驱动动平台相对于静平台转动、横滚调平驱动机构驱动安装架相对于动平台转动,以通过实时调整,保持离心式排种器的中轴线竖直设置,保证在丘陵山地作业时排种均匀。云南农业大学的这一研发成果,不仅为丘陵山地中药材种植提供了轻简、高效、节能的播种解决方案,也为农业机械化智能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王红彦 编译)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供稿)
原文题目:一种适用于丘陵山地中药材种植的均匀排种装置
信息来源:incoPat数据库
来源机构:incoPat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