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第二十六期-乡村快报

发布时间:2025-03-04 13:08|来源:中国乡村发展协会|
字体大小:||

美国能源部资助1000万美元推进冬季油籽作物研究

  2025128日,美国能源部宣布向明尼苏达大学授予1000万美元资金,用于支持油籽作物以维持环境与满足能源需求项目(Oilseed Crops to Sustain the Environment and Meet Energy Demand, OILSEED)。项目由明尼苏达大学主导,联合北达科他州立大学、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局及嘉吉公司共同实施,旨在推进低碳能源作物的生产,加速清洁能源生物经济的发展。

  该项目将蛇麻草和驯化的田亚麻荽作为冬季油籽作物,开发两年三熟制系统,以减少硝酸盐流失、改善土壤健康状况并减少土壤侵蚀。目前,明尼苏达州已有数千英亩土地种植冬季蛇麻草,并成功制成航空煤油。亚麻荽预计在未来三到五年内开始早期商业活动。这两种作物生产的植物油可制成可持续航空燃料和其他生物燃料,与石油相比可减少60%以上的气体排放。同时,它们还能在冬季和春季减少硝酸盐损失和土壤侵蚀。

  OILSEED项目将在美国北方玉米带地区推广使用油籽轮作系统,并设定具体研究目标,包括推进原料开发、评估环境与经济条件、进行推广和政策分析,以加速多达3500万英亩的油籽商业化,并确保科学界和农业界平等获得项目活动和成果。

  (丁倩 田儒雅 编译)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供稿)

  原文题目:University of Minnesota awarded $10M for OILSEED research project

  信息来源:https://www.feedstuffs.com/agribusiness-news/university-of-minnesota-awarded-10m-for-oilseed-research-project

  来源机构:美国,Feedstuffs网站

山西忻州创新八种模式壮大村集体经济 科技赋能助力乡村振兴

  221日,山西省忻州市立足区域资源禀赋,以科技创新为引擎,探索形成壮大村集体经济“八种模式”,2023年带动超百个村庄实现集体收入突破10万元,走出特色乡村振兴路径。八种模式分别为:集约经营型、文旅带动型、资产盘活型、产业发展型、能人带动型、产业融合型、电商运营型、联村托管型。

  科技驱动集约化经营。宁武县马营村联合6个村打造万亩莜麦基地,引入龙头企业开展机械化种植、深加工全链条管理,通过北斗导航播种等技术实现亩均增产15%,年支付村集体管理费150万元。繁峙县集义庄乡依托数字农业平台,整合70余台智能农机开展土地托管5000亩,无人机精准施肥效率提升40%,两年助农增收150万元。

  绿色技术激活资源潜力。神池县圪坨庄村创新“光伏+养殖”模式,建成2.4兆瓦光伏羊舍,实现棚顶发电、棚内标准化养殖,年光伏收益达18万元。代县上磨坊乡运用生态改造技术,将闲置宅院升级为智慧民宿,配套物联网菜园管理系统,带动集体经济增收15万元。

  数字化转型拓宽增收渠道。偏关县构建“乡村e镇”电商矩阵,建成5G直播基地和智能物流分拣中心,2023年通过AI大数据选品推动杂粮销量增长200%4个村庄集体收入突破10万元。保德县白家墕村返乡能人引入智能加工设备,建成小米精深加工生产线,开发淀粉提取新工艺,带动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25万元。

  三产融合提升价值链。五台县东建安村运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发展莲稻共生系统,配套建设冷链加工中心,延伸开发荷叶茶等6种深加工产品,预计年增收10.5万元。忻府区小塔习村依托生态环境监测系统,打造智慧露营地,通过客流量分析精准扩建设施,年接待游客1.2万人次。

  目前,该市已形成“党建引领+科技赋能+多元经营”的发展体系,2023年农村集体经济总收入同比增长23%47个村实施数字化改造项目。这种以技术创新驱动资源整合、业态升级的发展模式,为北方资源型地区乡村振兴提供了实践样板。

  (王红彦 丁倩 编译)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供稿)

  原文题目:村集体经济壮大的“八种模式”

  信息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V3rjL2FJbevJo2nI63jzwA

  来源机构:中国,忻州组工在线

新型可调节插入长度温度传感器,提升复杂环境下测温精度与操作便捷性

  20252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告,万骏石油设备(成都)有限公司成功获得一项发明专利授权,该专利提出了一种可调节插入长度的温度传感器,旨在解决现有长度可调型温度传感器在测量管状或内径较小物体时无法从外部调节止动螺钉的问题。

  该传感器包括导线、接线盒、探头、缠绕组件、驱动组件和输出组件。导线分为输入部、缠绕部和输出部,其中缠绕部螺旋绕设于缠绕组件外侧,通过驱动组件控制缠绕部的伸缩来调整探头的插入长度。驱动组件由螺纹轴和把手组成,通过旋转把手带动螺纹轴上下滑动,从而改变缠绕部的长度,实现对探头插入深度的精确调节,并设有刻度尺用于显示插入长度。此外,保护罩的设计确保了装置在不工作时的安全性和便携性。

  输出组件包括第一伸出壳、第一保护套、第一滑动环、第一弹簧以及第二保护套、第二滑动环、第二弹簧等部分,确保了探头的稳定性和灵活性,同时通过多组伸缩件中的连接座与弹簧组合,实现了紧凑且高效的结构设计。这些伸缩件可以代表缠绕部绕转动环一圈的长度,使得缠绕部圈数与伸缩件的数量相匹配,便于合理使用。

  该发明不仅提高了温度传感器在复杂环境下的适用性,特别是在测量管状或内径较小物体时的操作便捷性和精度,而且其创新性的机械设计为温度测量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此设备特别适用于农业领域中需要精准温控的场景,如温室管理、土壤温度监测等,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丁倩 编译)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供稿)

  原文题目:可调节插入长度的温度传感器

  信息来源:IncoPat数据平台

  来源机构:IncoPat数据平台

新型农业畜牧污水处理设备有效提升悬浮物去除率与处理效率

  20251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告,泗水县合顺养殖有限公司成功获得一项发明专利授权,该专利提出了一种专门用于农业畜牧产品生产过程中污水处理的设备,旨在解决现有气浮机处理污水时液面波动大导致悬浮物难以稳定上浮的问题。该设备通过一系列创新设计提高了污水处理效率和效果。

  该污水处理设备包括气浮箱,内部设有两组侧板及若干隔板,形成多个气浮腔。每个气浮腔内竖向设置有挡板,并在挡板和隔板表面设有栅板以减缓液体波动,使悬浮物能够更稳定地漂浮于液面上。气浮腔底部设有气浮管,配合曝气腔中的气管、转盘及喷管,增强了微气泡与污水中悬浮物的结合效果,有助于提高悬浮物上浮率。

  此外,气浮箱上方设置了刮板,能沿宽度方向移动将浮渣推送到排污腔中,防止浮渣堆积下沉或越过刮板底部。刮板内部设有两个内腔和转动安装的刮辊,利用刮槽有效收集浮渣,提高了清理效率。设备还采用了驱动齿轮与调节齿轮的设计,不仅可调节刮板角度,还能驱动刮辊旋转,进一步优化了浮渣清除过程。

  此污水处理设备还包括尾腔,内置水泵,以及外部安装的气泵和溶气罐,确保了污水处理过程中的气体供给和水流循环。这些改进措施共同作用,显著提升了污水处理的效果,特别是对于含有血污、油脂、毛发等杂质的畜牧产品生产废水的处理能力。

  该发明特别适用于农业畜牧业中产生的大量污水治理工作,如牛、猪、鸡、鸭等畜禽养殖场的污水处理,有助于实现资源化利用和环境保护目标,推动绿色农业的发展。通过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平衡,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丁倩 编译)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供稿)

  原文题目:一种农业畜牧产品生产用污水处理设备

  信息来源:IncoPat数据平台

  来源机构:IncoPat数据平台

我国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利用率稳步提升,科学施肥成效显著

  中国农业农村部114日报道,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利用率稳步提升。自“十四五”以来,我国农业农村部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深入推行化肥减量化行动,致力于提高科学施肥的效果。据最新数据统计,2024年我国水稻、玉米和小麦三大主要粮食作物的化肥利用率达到42.6%,较2022年提升了1.3个百分点。

  化肥利用率的提升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测土配方施肥作为提升化肥利用率的重要基础,通过强化农企合作,推广专用肥套餐定制配送等服务模式,使得全国三大粮食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超过95%。其次,“三新”(新技术、新产品、新机具)集成配套成为提高化肥利用率的关键途径,因地制宜地推广相关技术模式,如水稻侧深施肥技术的应用使氮肥利用率平均提高了3.7个百分点。再者,多元替代措施鼓励农民实施粪肥还田、种植绿肥以及加大微生物肥料使用,有效减少了化学肥料的需求量,并提高了利用率。例如,大豆接种根瘤菌剂在减少氮肥投入的同时,化肥利用率提高了约3个百分点。此外,专业化施肥服务为化肥利用率的提升提供了重要支持,各地通过培育专业服务组织,推广智能化专家施肥系统,实现了从诊断到施肥的全程科学化管理,促进了精准施肥的发展。

  未来,农业农村部将继续深化科学施肥增效行动,推广适用的先进施肥技术模式,加强机械与技术的融合,推动技术物质结合及机械化施肥,持续提高三大粮食作物的化肥利用率,促进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马晓敏 丁倩 编译)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供稿)

  原文题目: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利用率稳步提升

  信息来源:http://www.moa.gov.cn/xw/zwdt/202501/t20250114_6469150.htm

  来源机构:中国,农业农村部

数智乡村智能种植控制系统助力农业现代化

  在数智乡村建设的大背景下,如何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升农产品质量和产量成为了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课题。近日,由河南安阳的桂波煜及其团队研发的一种数智乡村智能种植控制系统获得专利公开。

  该系统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智能执行和用户交互界面四大模块。数据采集模块中的传感器通过有线方式与数据处理模块连接,而数据处理模块则利用无线网络与智能执行模块通信,用户可通过交互界面与服务器实现电性连接。此系统实现了各模块间的高效协同工作,能够显著提升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同时降低生产成本。通过精确的数据收集与分析,以及智能化的操作执行,不仅改善了传统农业依赖经验的局限性,还为农业生产带来了更高的效率和可控性。

  该项发明对推动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智能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实现数智乡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马晓敏 李周晶 编译)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供稿)

  原文题目:一种数智乡村智能种植控制系统

  信息来源:IncoPat数据平台

  来源机构:IncoPat数据平台

扫一扫分享本页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