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主要内容如下: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为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制定本规划。
主要目标是:到2027年,乡村全面振兴取得实质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上新台阶。到2035年,乡村全面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
规划提出优化城乡发展格局,分类有序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大力培养乡村人才,吸引各类人才投身乡村全面振兴;繁荣乡村文化,培育新时代文明乡风;深入推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增进农民福祉;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
(李周晶 编译)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供稿)
原文题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
信息来源:http://cpc.people.com.cn/n1/2025/0123/c64387-40407437.html
来源机构: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农民日报》2024年11月09日报道,数字乡村建设正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持续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缩小城乡“数字鸿沟”。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乡村交易模式正逐步从传统的熟人网络转向基于数字技术的非熟人交易信任,降低了流通成本,提高了商品流通的效率,从而促进乡村产业的转型升级。
传统乡村经济受限于人际关系,商品交易主要在小范围内进行,导致产业发展规模化和品牌化程度低。数字经济的崛起通过数字技术与生产要素的结合,为乡村产业提供了新的发展可能性。数字技术不仅改造了传统产业,使农业生产实现自动化与智能化,还促进乡村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产生了物流、金融等服务需求,为乡村产业链的延链与补链提供了新机遇。
然而,数字乡村建设在发展中仍面临多重挑战,包括农民数字素养滞后、基础设施不完善以及农产品标准缺乏等问题。这些制约因素阻碍了数字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与价值创造。为此,建议采取以下措施:首先,提高农村居民的数字素养,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其次,促进数字技术与农业的深度融合,让农民分享数字红利;最后,构建数字经济电商生态圈,减少线上线下“摩擦”,加强产品质量监管与追溯机制。通过数字乡村建设,不仅能推动乡村产业的全面振兴,还能助力实现共同富裕的远大目标。
(田儒雅 王红彦 编译)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供稿)
原文题目:数字化对我国乡村交易与产业转型的影响
信息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GjbUDUvKHhS3cfvxzNsPAQ
来源机构:农民日报
2024年我国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利用率达42.6%
经科学测算,2024年我国水稻、玉米、小麦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利用率达到42.6%。化肥是粮食的“粮食”,对作物产量的贡献达到50%以上,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
自“十四五”规划实施以来,农业农村部积极响应化肥减量化行动,通过一系列措施推动科学施肥,实现化肥利用率的稳步提升。这些措施包括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提供专用肥套餐定制配送服务,加强施肥与新技术、新产品、新机具的融合配套;以及鼓励引导农民开展粪肥就近就地还田、种植绿肥,加大微生物肥料推广力度,替代部分化肥投入等。
化肥利用率的提高意味着在不减少产量的前提下,作物单位种植面积的化肥使用量减少,具有减少化肥浪费、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民增收等作用。此外,提高化肥利用率可以减少肥料使用过程中造成的各项损失,减少养分流失和温室气体排放,从而降低环境污染。
农业农村部将继续加大工作力度,深入开展科学施肥增效行动,集成推广先进适用施肥技术模式,推进机艺融合、技物结合、物械配合,持续提高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利用率。
(李周晶 编译)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供稿)
原文题目:2024年我国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利用率达42.6%
信息来源:http://www.agri.cn/zx/nyyw/202501/t20250117_8706644.htm
来源机构:中国农业农村信息网
2025年1月16日,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与计划财务司携手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产业客户部,以线上直播形式,面向全国种业企业推介创新金融产品——“种业振兴贷款”。此次活动吸引了来自国家农作物、畜禽、水产种业阵型企业,以及各省优势种业企业和省级种业管理部门的广泛关注,累计参会人次达23万。
近年来,农业农村部积极搭建银企对接桥梁,强化与金融机构的合作,旨在通过创新金融产品,加大对种业企业的金融扶持力度。2025年1月11日,农业发展银行正式推出新信贷产品体系,其中的“种业振兴贷款”成为全国首个专注于种业振兴的专项信贷产品。该贷款覆盖了从品种研发、生产加工到推广应用的全产业链环节,精准满足种业企业的融资需求。
推介会后,农业发展银行将积极指导各分行与国家种业阵型企业对接,提供定制化融资服务方案,并开辟办贷绿色通道。同时,该行也将服务范围扩展至其他有融资需求的种业企业,以全方位、高效率的金融支持,为种业振兴战略注入强劲动力。
(李周晶 编译)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供稿)
原文题目:农业农村部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联合推介全国首个种业振兴贷款产品
信息来源:http://www.agri.cn/zx/nyyw/202501/t20250117_8706880.htm
来源机构:中国农业农村信息网
在南极磷虾的加工领域,传统的剥壳机依靠传送辊与剥壳辊的挤压动作完成剥壳操作。然而,由于虾仁的重量和传送辊的转动速度相对缓慢,部分剥好的虾仁容易滞留在辊面,导致虾仁与后续虾仁混合,并在反复的摩擦与挤压中造成损失。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福建正冠渔业开发有限公司开发了一种船用高效南极磷虾剥壳机,以提升剥壳效率和虾仁的完整性,该技术于2024年11月获得发明专利授权。
该剥壳机包括机架和多个高效作业组件,如送料机构、剥壳机构、虾仁出料机构、虾壳收集机构、刮料机构以及驱动件。剥壳机构由多个剥壳辊组构成,在剥壳过程中,驱动件首先带动送料机构,将待剥壳的南极磷虾输送至剥壳辊组,从而开始剥壳操作。在剥壳过程中,送料机构会暂停工作,驱动件则通过往复丝杆转动,带动刮板沿着剥壳辊组的上表面滑动,有效地清除粘附在辊面上的虾仁。经过一个往复行程后,送料作业再度启动。
这项新技术的应用,极大降低了虾仁粘附在辊面上导致物料堵塞的风险,并且保护了虾仁的完整性。不仅提升了剥壳效率,还减少了虾仁的损失,为南极磷虾的自动化加工提供了更为高效、可靠的解决方案。
(王红彦 编译)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供稿)
原文题目:一种船用高效南极磷虾剥壳机
信息来源:IncoPat数据平台
来源机构:IncoPat数据平台
传统研磨机常因原料颗粒的大小不一致而导致研磨效率低下,同时进料时原料容易落在研磨器的表面,增加了设备的复杂性。2025年11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告,山东天祥食品配料有限公司成功获得一项发明专利授权,该专利聚焦于一种针对食品添加剂加工的二次研磨机。这款研磨机设计新颖,结构合理,旨在提升原料研磨的效率和质量。
本发明提出的新型二次研磨的食品添加剂加工用原料研磨机由外壳、分离器和研磨器组成,其特点在于在分离器与研磨器之间设有一向下螺旋的输料器。分离器侧壁配备初步研磨筛选结构,而在其中心位置设置有锤击器,能够将进入分离器的原料撞击到初步研磨筛选结构上。该设计有效实现了原料的初步筛选,未符合筛选条件的原料将通过输料器输送至研磨器进行进一步研磨。
通过这种创新的设计,初步研磨和筛选过程使得原料在分离器内获得较大的势能,结合输料器中的螺旋料道及离心力作用,将原料有效抛洒至下方的研磨器,从而减少了实际的研磨时间。这一新型研磨机的成功应用,不仅提高了食品添加剂加工的效率,还有助于简化整体设备结构,为相关行业的生产流程带来了显著的改进。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供稿)
原文题目:一种二次研磨的食品添加剂加工用原料研磨机
信息来源:IncoPat数据平台
来源机构:IncoPat数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