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第二十一期-乡村快报

发布时间:2025-01-23 01:59|来源:中国乡村发展协会|
字体大小:||

中国科学院环境智能高产稳产作物设计取得重大进展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许操团队发布了“环境智能型高产-稳产作物设计育种新策略CROCS (Climate-responsive optimization of carbon partitioning to sinks)”,该研究进展于20241214日在《Cell》发表,这是我国在高产稳产作物育种核心技术上取得的重大突破。

  该研究基于经典的植物生理学源库理论,探讨光合产物(如蔗糖)在植物内从“源”器官运输至“库”器官的机制。研究表明,高温逆境导致的番茄落花落果和品质降低、水稻秃尖等问题,严重影响主要粮食和蔬菜作物的产量。研究团队明确了高温对碳同化物分配的抑制作用,发现细胞壁蔗糖转化酶(CWIN)的表达降低,通过研究表明,叶片光合产物无法有效转化为葡萄糖和果糖,从而影响果实发育和品质。因此,调节作物碳同化物的分配机制与抗逆“超敏反应”的有效解耦,成为环境智能型作物创制的关键。

  团队突破了基因敲入技术难题,自主改良引导编辑器(Prime editing),精准在番茄CWIN基因LIN5的启动子区域敲入一个10 bp的热响应元件(HSE),赋予其对高温的响应能力。碳同位素示踪实验表明,该精准敲入增强了糖分向果实的运输,显著缓解高温条件下的“糖饥饿”,使番茄具备了环境变化下自动优化分配的能力。

  通过系统化的环境智能育种策略,建立了涵盖元件筛选、靶向位点选择、基因编辑器改造等多方法的育种技术体系,实现了主要粮食和蔬菜作物的“顺境增产与逆境稳产”。这一研究为培育气候韧性作物提供了有效工具和技术,开启了环境智能高产稳产作物设计的新时代,为未来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王红彦 丁倩 编译)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供稿)

  原文题目:环境智能高产稳产作物设计取得重大进展

  信息来源:http://www.genetics.ac.cn/dtxw/kyjz/202412/t20241213_7457980.html

  来源机构:中国,中国科学院

2024年中国大豆产业分析:种植面积、产量、产区分布、市场及进出口趋势

  202412月份,中国大豆产业数据出炉,揭示了种植面积、产量、产区分布、市场及进出口趋势等方面的最新动态。在国家一系列稳定大豆生产的政策支持下,2023年中国大豆种植面积达到1.57亿亩,产量高达2084万吨,创历史新高。

  从产区分布来看,中国大豆种植区域广泛,主要包括东北三省的春大豆区、黄淮流域的夏大豆区、长江流域的春夏大豆区、江南各省南部的秋作大豆区以及两广、云南南部的大豆多熟区。这些区域凭借各自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共同支撑起中国大豆产业的发展。

  在消费结构方面,中国作为全球消费大豆的主要国家之一,每年消费量超过1亿吨。其中,压榨消费占据主导地位。2023年,中国大豆新增供给量达1.26亿吨,其中进口大豆占比高达83.41%,显示出中国大豆市场对进口的强烈依赖。

  在国际贸易方面,中国大豆进口依存度持续高企,进口量接近国产大豆的5倍。2023年,中国大豆相关产品进口量达9861.11万吨,进口金额达592.08亿美元,贸易逆差达591.22亿美元。巴西、美国、阿根廷是中国大豆的主要进口来源地,而韩国和日本则是中国大豆的主要出口市场。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中国大豆产业正逐步向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未来,中国大豆产业将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提高大豆产量和品质,降低对进口的依赖,推动大豆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任洁 李周晶 编译)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供稿)

  原文题目:2024年中国大豆产业分析:种植面积、产量、产区分布、市场及进出口趋势信息来源:https://cn.agropages.com/News/NewsDetail---33539.htm

  来源机构:世界农化网

大蚯蚓科技创新技术入选全国农业风险管理优秀案例

  20241116日,在南京举办的中国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会学术年会上,北京大蚯蚓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凭借其“小麦条锈病监测预警系统”从120余篇应征案例中脱颖而出,荣获“2024全国农业风险管理十大优秀案例”称号。

  该系统融合遥感监测、GIS、气象数据以及生物统计模型,能够实时观测和分析小麦条锈病的发生与扩散。通过见病即报、一周一报的调度机制,孢子扩散范围与病害高风险区域的预测准确度高达100%,并可将预测时限提前2-4周。该精准预警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关键性支持,大幅提升了病虫害防治效率,从而更好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此外,通过对不同传染路径的预测与验证,系统进一步为农业风险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大蚯蚓科技的小麦条锈病监测预警技术,不仅提升了全国范围内病虫害监测的精准度,也为我国农业风险管理与粮食安全筑起了更坚实的防线。

  (王红彦 吴蕾 编译)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供稿)

  原文题目:【优秀案例】大蚯蚓科技入选2024全国农业风险管理十大优秀案例

  信息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LXrpTNImqnQaCTgOOACPuw

  来源机构:智慧农业会客厅

哈佛大学研究表明植物蛋白比肉类和奶制品更有益于心脏健康

  根据Green Queen1212日的报道,哈佛大学最新研究表明,植物蛋白对心脏健康的益处明显优于肉类和奶制品。研究成果已发表在《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期刊上。

  心血管疾病(CVD)是全球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也是在中国的首要死亡原因。蛋白质的摄入在维持健康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然而植物蛋白与动物蛋白的最佳比例以预防心血管疾病仍不清楚。哈佛大学的研究显示,增加植物蛋白的摄入能促进心脏健康。在植物蛋白与动物蛋白的比例达到1:1.3时,与心血管疾病风险降低19%相关,冠心病风险降低27%。此外,随着总蛋白质摄入量的增加,植物蛋白与动物蛋白比例提高至1:2以上时,心血管疾病和冠心病的风险分别降低28%36%

  研究团队分析了美国三项大型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数据,包括NHSNHS IIHPFS,涉及超20万名参与者。在为期30年的随访中,共记录了16118例心血管疾病病例,其中包括10187例冠心病和6137例中风。结果表明,饮食中植物蛋白与动物蛋白的比例越高,患心血管疾病和冠心病的风险越低。替代分析显示,用3%的植物蛋白替代动物蛋白,可以使心血管疾病和冠心病风险分别降低18%24%。优质植物蛋白来源如坚果和豆类被推荐作为健康选择。

  总之,研究结果表明,较高的植物与动物蛋白比例与较低的心血管疾病和冠心病风险相关。应考虑将植物与动物蛋白的比例控制在至少1:2,以预防心血管疾病,并延缓衰老、延长寿命。

  (李周晶 丁倩 编译)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供稿)

  原文题目:Harvard Study Says Plant Proteins Better For Heart Health Than Meat & Dairy

  信息来源:https://www.greenqueen.com.hk/harvard-study-plant-based-diet-meat-heart-health/

  来源机构:美国,Green queen

中农加工所与淄博数农院合作申请发明专利:优化不规则原料肉3D成像性能的自适应整形方法及系统

  202411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开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和淄博数字农业农村研究院合作申请的一项发明专利。该专利针对肉品加工中无法精确测量原料肉的形状和体积这一难题,提出一种优化不规则原料肉3D成像性能的自适应整形方法及系统。

  在食品加工,尤其是肉品加工中,精确测量原料形状体积对分切、评估及减损至关重要。传统技术难以捕捉不规则形状,导致数据不精确、效率低。为解决此问题,引入3D成像技术。但三维激光扫描等技术处理不规则原料时存不足,如遮挡部分难捕获、原料状态差异影响成像精度。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优化不规则原料肉3D成像性能的自适应整形方法及系统。该系统响应于原料肉分切信号,基于原料肉多维信息感知部获取原料肉的肉品多维信息。随后,原料肉调整部调节原料肉在运输方向上的相对位置,原料肉整形部则对调整后的原料肉进行外部形态的整形。通过结合机电一体化技术,本发明实现了对不同状态原料肉的自动化自适应整形,有效优化了不规则原料肉的3D成像性能。这一创新技术有望显著提高肉品加工的精确度和效率,对食品智能加工领域产生积极影响。

  (丁倩 任洁 编译)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供稿)

  原文题名:优化不规则原料肉3D成像性能的自适应整形方法及系统

  信息来源:国家知识产权局

  来源机构:国家知识产权局

济南公司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授权:一种固体废物高效收集转运处理设备

  202412月,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济南盈诚环境技术有限公司的一项实用新型专利。该专利针对工业固体废物处理难题,推出了一种新的高效收集转运处理设备。

  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工业废物数量急剧增加,处理难度极高。传统处理方式存在料斗内废物不易倒出、操作困难等问题。济南盈诚环境技术有限公司设计的这款设备料斗通过旋转轴与机架相连,可灵活调节角度。料斗一侧设有固定轴,机架上设有连接座和连接轴,连接轴上固定有限位杆,限位杆上的卡口可与固定轴卡接,实现料斗的固定。同时,机架上设有缓冲垫,料斗一侧还设有提手,便于操作。使用时,通过旋转限位杆和连接轴,使限位杆从固定轴上脱离,料斗即可在机架上进行角度调节,轻松倾倒废物。倾倒完成后,料斗通过卡口在机架上进行固定放置,便于运输。这种设计操作简便,灵活性高,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该实用新型专利为解决当前工业废物处理难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未来,该设备有望在工业固体废物处理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助力工业绿色发展。

  (李周晶 任洁 编译)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供稿)

  原文题名:一种固体废物高效收集转运处理设备

  信息来源:国家知识产权局

  来源机构:国家知识产权局

智能化肉品分切系统问世,实现精准加工减少浪费

  食品加工行业出现了一项新技术——智能化肉品分切系统,该系统能精准转换原料肉形态,减少浪费。这项技术已于20241112日公布,申请号CN202410901096.2

  该系统的核心技术是多维信息感知,通过感知部件全方位采集原料肉参数信息,智能调整肉的位置和外形,实现精确加工。技术创新在于“仿人工智能化”定量分切,可灵活切换多种分切模式,提高分切效率,减少原料损耗。

  智能化肉品分切系统的应用将为食品加工企业带来效益,降低人工成本,减少原料浪费,提高资源利用率。这项技术的成功研发标志着食品加工向智能化、精准化发展,为行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撑。

  (丁倩 吴蕾 编译)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供稿)

  原文题目:可实现原料肉条丁形态智能转换的分切方法及系统

  信息来源:incoPat数据库

  来源机构:incoPat数据库

丘陵山区油菜精量播种机

  在传统的丘陵山区油菜播种时一般都是人工手动进行播撒,导致横杆播种效率较慢而且耗费人力物力也较大。现有的自动播种机一般由车体和播种机构组成,无法根据实际情况对播种的间距的对应调节,在进行多行等间距进行播撒时便需要提前进行线路规划,导致实际操作过程中十分麻烦。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金业农产品加工营销专业合作社研发了一款专为丘陵山区设计的油菜精量播种机,为油菜种植带来了全新的解决方案。该播种机集成了安装架、旋转轴、后轮和抚平架等关键部件,并特别设计了播种组件。播种组件包括收纳箱、引导管、导出管、柱形犁、限位构件和导出构件等多个部分,各部分紧密配合,实现了油菜种子的精量播种。该播种机具有可调等行距、等株距以及等穴粒数的功能,可根据实际情况,轻松调整播种参数,实现最佳的播种效果。这款播种机不仅大幅提高了播种效率,还实现了对播种间距的精准调节,解决了传统播种方式耗费人力物力、效率低下的问题,将有力推动我国油菜种植业的持续发展。

  (丁倩 王红彦 编译)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供稿)

  原文题目:丘陵山区油菜精量播种机

  信息来源:incopat数据库

  来源机构:incopat数据库

扫一扫分享本页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