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0日至21日,2024安徽秸秆暨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博览会成功举办,标志着安徽秸秆产业迈入新发展阶段。本届秸博会签约项目99个,总金额高达186.33亿元,彰显了安徽秸秆产业发展的强劲势头和广阔前景。
近年来,安徽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紧抓秸秆资源化利用,推动秸秆产业向高效、高值化转型。目前,全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已达94%以上,总产值超过230亿元。年利用秸秆量千吨及以上的企业多达2203家,年产值过亿的企业46家,带动就业人口约4.1万。安徽淮北曦强农牧循环农业示范园和安徽丰原集团有限公司在实践中展示了秸秆在饲料、垫料及生物材料等方面的广泛应用,体现了秸秆的宝贵价值。为进一步推动秸秆产业发展,安徽连续9年承担中央财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累计带动社会资本投入近35亿元。同时,省金融管理局创新推出“秸秆收储贷款”金融产品,并建成首个“秸秆综合利用产业链生态担保体系”。省人保公司也完善了秸秆综合保险,为秸秆产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保障。
如今,从铜陵白姜秸秆产业到亳州中药材秸秆产业,再到阜阳柳编文化产业,安徽各地秸秆产业多点开花,形成了齐头并进的良好格局。从“以禁促用”到“以用促禁”,安徽秸秆产业正逐步实现从传统禁烧到现代环保产业的转变。
(任洁 编译)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供稿)
原文题名:安徽:以用促禁,秸秆撑起大产业
信息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T8WvKLJBl8FZXQyYBfNx4Q
来源机构:微观三农
山东省积极响应乡村振兴国家战略,致力于打造乡村产业振兴的齐鲁样板。山东省聚焦产业优势,通过做强优势产业、做优特色产业、做大新兴产业,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提升产业能级方面,山东省着力培育加工龙头企业,实施振兴行动,目前已有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1258家,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51家,数量位居全国首位。同时,山东省还打造了农产品加工方阵,2024年新增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972家,总数达11311家,年营业收入预计突破2.3万亿元,农产品加工能力居全国第一。
为优化发展格局,山东省围绕特色农产品,构建了“13+N”特色产业培育体系。每个区域都有特色产业,每个产业都有支撑链条,每个链条都有重点项目。目前,山东省已培育形成寿光蔬菜、沿黄肉牛等8大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在拓展农业功能和挖掘乡村多元价值方面,山东省积极推动“农业+”多业态发展。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农村电商和小微产业,建设了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美丽休闲乡村,并打造了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同时,通过实施县域数字农业发展行动,引领农产品线上交易。此外,山东省还加大了对精品民宿、乡村工坊等扶持力度,为群众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为确保乡村产业健康发展,山东省健全了工作机制,加大了资金投入和要素支撑,并强化联农带农。目前,山东省已创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816个,联合9.5万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全省85%的农户参与,实现了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农民增收的良性互动。
(李周晶 编译)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供稿)
原文题目:山东:做强优势 集聚动能 全力打造乡村产业发展新高地
信息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Gf9qMqHlTEXmSQYJ1kWzLA
来源机构:山东省农业农村厅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并明确提出“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这一举措旨在增加集体积累,促进农民增收。1月7日中农富通农业规划设计院公众号转载了光明网关于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探索的研究文章,文章提出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需探索多种适宜、有效的发展模式,基于关键影响因素,可归纳为三大类。
第一大类是基于要素优化利用的模式,包括土地经营型、物业经营型、资金开发型和劳动服务型。土地经营型通过流转服务或统一经营获取收益,适用于土地资源丰富的村庄;物业经营型利用经营性固定资产发展物业经济和商贸流通,适合城郊融合类村庄;资金开发型将财政和帮扶资金折股量化后投入农业产业项目,适合脱贫和帮扶地区;劳动服务型则组织农民承接各类生产生活服务,解决就业问题,适用于劳动力富余的村庄。
第二大类是基于主体有效带动的模式,包括能人带动型和组织带动型。能人带动型依靠致富带头人或精英人才带动集体经济发展;组织带动型由村级组织牵头创办合作社和企业,开展集体经营。
第三大类是基于体制机制创新的模式,包括产业驱动型、社会资本投入型、改革引领型和开放联动型。产业驱动型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偿服务;社会资本投入型与外部经营主体合作开发;改革引领型抓住改革机遇激活闲置资产;开放联动型则跨地区联合经营集体资产。
在选择发展模式时,需科学把握各种模式的优缺点和适应性,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集体经济模式;灵活运用辩证法思维,循序渐进壮大集体经济;着力防控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风险,防止集体资产流失和成员权益受损。通过这些措施,逐步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持续带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王红彦 马晓敏 编译)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供稿)
原文题目:探索适宜有效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
信息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binA2HegSAFmUwmTwgjMUQ
来源机构:光明网
12月18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的作物精准育种技术创新团队,利用自主研发的Cas12i3-5M工具,成功开发了一套新型高效的小麦基因编辑系统,显著提升了小麦基因组编辑效率。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上,该研究得到了国家农业科技重大项目、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及多项基金资助。
小麦作为全球重要粮食作物,其复杂的六倍体基因组和较低的遗传转化效率,使基因编辑改良面临挑战。尽管CRISPR/Cas12i3系统在其它植物中展现了一定潜力,但在小麦及重要多倍体作物中的应用效果尚不理想。此次研究团队在Cas12i3/Cas12i3-5M变体基础上,采用新策略重构并提升了基因编辑效率。特别是在优良小麦品种“郑麦7698”的稳定转化系中,平均编辑效率高达88.99%。在“郑麦1860”和“郑石9170”这两种广泛种植的小麦品种中,编辑效率均超过75%,显示了该系统的普适性。
此外,研究还表明,该新系统有效诱导大片段缺失,克服了多倍体小麦基因组中微同源重组修复带来的效率下降问题。这一成果为小麦及其它多倍体农作物的基因功能研究和遗传改良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王红彦 丁倩 编译)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供稿)
原文题目:作科所研发新型高效小麦基因编辑系统
信息来源:https://ics.caas.cn/xwdt/kyjz/e7bf82fcfb5d4183816633dc7e211ef9.htm
来源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2025年1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告了宁波大学申请的一项专利发明申请,该专利公开了一种基于大数据的乡村振兴综合服务平台,属于乡村服务平台技术的前沿领域。该平台集成多个功能模块,旨在通过全面、高效的数据处理与分析,为乡村振兴提供信息支持。
该发明的功能模块包括但不限于数据收集模块、数据预处理模块、数据存储模块、数据分析模块、决策支持模块以及用户交互界面模块,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数据处理与决策支持体系。该发明在数据可视化模块上采用先进算法公式,能够在图表的清晰度和信息的丰富度之间实现平衡,使得数据展示不仅直观易懂,而且能够精准地传达关键信息,提升了数据的可读性和实用性。
该发明将有助于提高乡村振兴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通过综合服务平台的数据分析功能,决策者能够基于详实、可靠的数据支持,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乡村振兴策略。用户交互界面的设计和数据可视化的直观展示,使得非专业人士也能够轻松理解数据背后的含义,从而更广泛地参与到乡村振兴的讨论和决策中来。
(马晓敏 编译)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供稿)
原文题目:一种基于大数据的乡村振兴综合服务平台
信息来源:IncoPat数据平台
来源机构:IncoPat数据平台
2025年1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告,烟台市烟农富邦肥料科技有限公司成功获得一项发明专利授权,该专利聚焦于一种粒度可调型化肥生产造粒机,该设备可满足市场对高效、环保化肥的需求,优化化肥的合理使用,提高作物产量和改善土壤质量。
该粒度可调型化肥生产造粒机的核心构造包括一个支撑底座和其上方的主体部分。主体上方设有一个匀料箱,确保各类原料的均匀分配与混合。匀料箱的顶面装备了一套精确的进料组件,专门用于化肥原料的分配和控制。在匀料箱内部设计了挡料板和分流条,这一设计有效提升了原料分配的均匀性。
当进行化肥颗粒生产时,进料组件能够将所需的各种化肥原料准确且均匀地送入匀料箱。匀料电机驱动下,旋转的挡料板不仅能促使原料在箱内均匀分散,同时搭配的分流条将原料有效洒向匀料箱内的每个角落。这个机制确保了化肥颗粒在生产过程中的营养成分分配更加均匀,提升了产品质量。此外,设备的功能性大大增强,使生产过程中能够适应不同市场需求,实现颗粒粒度的动态调整,进一步降低了化肥颗粒的生产成本。
该粒度可调型化肥生产造粒机的研制,是农业机械化和智能化的重要一步。它不仅提高了化肥生产的效率,还推动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必将为未来的农业生产带来更大的贡献。
(丁倩 编译)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供稿)
原文题目:基于作物信息智能检测与反馈的凹蹼足仿生机器人及其使用方法
信息来源:IncoPat数据平台
来源机构:IncoPat数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