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第十三期-乡村快报

发布时间:2024-12-12 22:48|来源:中国乡村发展协会|
字体大小:||

中国首创马属动物抗体研发新平台

  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与暨南大学科研团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建立了国内首个马属动物单个B细胞抗体研发平台。该研究成果已于2024927日发表在国际期刊《新兴微生物与感染》。

  这一创新平台采用单个B细胞扩增技术,可直接从免疫或感染动物体内获取天然配对的抗体。相比传统方法,新技术大幅提高了筛选特异性强、亲和力高抗体的效率,为抗体研究开辟了新途径。研究团队以马流感疫苗为实验模型,成功获得多株重组马流感中和抗体,证实了该平台在抵抗马流感病毒方面的显著效果。马属动物因其独特的免疫特性,能够针对多个病毒蛋白表位产生反应,有效降低治疗抗性,是理想的抗体来源。该平台的建立过程中,研究人员完成了马属动物B细胞表面标记抗体的制备、抗体图谱绘制及引物库筛选等关键工作。这一成果为马属动物抗体工程研究和疫苗开发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这一研发平台的建立,不仅为马属动物抗体研究提供了高效解决方案,还为疫苗开发和抗体药物设计带来新机遇。这项突破性成果将进一步推动马属动物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为疾病防控和公共卫生安全提供有力支持。

  (王红彦 吴蕾 编译)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供稿)

  原文题目:我国首个马属动物单个B细胞抗体研发平台发布

  信息来源:https://hvri.caas.cn/xwzh/zhdt/9fded81c69a74fcfa4101937d1331cc3.htm

  来源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

我国选育高油大豆新品种“中黄203”示范田测产创高产典型

  1015日,由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河北省种子管理总站、沧州市农林科学院、石家庄市种子管理站及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的专家组成的考察团,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无极县对百亩方高油大豆新品种“中黄203”示范田进行了实收测产。依据农业农村部相关测产办法,结果显示,“中黄203”实测亩产达279.69公斤,高产田块更是达到322.7公斤,平均亩株数为2.8万株,百粒重24g。这一成绩创下了黄淮海地区高油大豆良种良法结合的高产典型。

  “中黄203”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选育,具有耐密抗病、优质稳产等特点,蛋脂总和高达61.17%,并已通过国家审定(审定编号:国审豆20231028),适宜在京津冀及山东北部地区夏播种植。专家表示,尽管面临黄淮海北片一年麦豆两熟、生育期短及今年前期干旱、后期阴雨寡照等不利条件,“中黄203”仍凭借其耐密抗倒伏、综合抗病耐逆性好等特性,结合大豆密植栽培技术,实现了高产。

  此次测产不仅展示了耐密高油大豆育种的新成果,也为该区域大豆单产提升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

  (王红彦 任洁 编译)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供稿)

  原文题名:“中黄203”助力高油大豆大面积单产提升

  信息来源:https://ics.caas.cn/xwdt/sndt/2e8bf8c934904624970beeecd77ceda3.htm

  来源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中国农业机械用内燃机市场9月销量增长显著

  20241016日,中国内燃机工业协会发布数据,9月内燃机销量达418.43万台,环比增长10.67%,同比增长6.40%1-9月累计销量3427.87万台,同比增长4.25%

  分燃料类型看,9月柴油机销量环比增长但同比、累计同比均下降;汽油机销量则环比、同比、累计同比均增长。具体来看,9月柴油内燃机销售38.59万台,其中农机用11.27万台;1-9月柴油机销量372.55万台,农机用114.68万台。

  分市场用途看,9月船用、园林机械用内燃机环比下降,其余分类环比增长;与上年同期比,乘用车用、商用车用同比下降,其余分类同比增长;与上年累计比,除农机用、发电用、摩托车用、通机用外,其余分类均为负增长。其中,农业机械用内燃机增长显著,9月销量为45.20万台,1-9月累计销量368.41万台。

  主要品种方面,9月单缸柴油机销量环比增长14.24%,同比增长9.10%,但累计同比下降5.28%;多缸柴油机销量环比增长4.34%,同比下降10.69%1-9月累计销量同比下降2.16%。小汽油机受内外部环境影响明显,9月销量环比增长9.47%,同比增长58.34%1-9月累计销量同比增长30.42%。在配套农业机械中,9月小汽油机销量环比增长19.61%,同比增长93.75%;在配套园林机械中,9月销量环比下降7.13%,同比增长7.71%

  (田儒雅 编译)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供稿)

  原文题目:2024年前三季度:农机配套内燃机市场销量情况综述

  信息来源:https://www.nongjx.com/news/detail/95288.html

  来源机构:农机网

农业农村部发布2024年度农业“火花技术”名单

  为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根据《农业火花技术发现、评估与培育实施办法(暂行)》(农办科〔202316号)有关规定,农业农村部开展了2024年度农业火花技术的征集工作。经专家评审等程序,2024117日将10项成果列入农业火花技术培育名单,30项成果纳入农业火花技术成果库。

  列入农业“火化技术”培育名单的成果名称分别为:猪回肠炎亚单位疫苗的开发、农用微生态智能培菌技术、蔬菜(瓜类、茄果类)全自动嫁接机器人、自走式智能割胶机器人与系统、牛奶中布鲁氏菌和结核分枝杆菌现场一体化快检平台、棉花打顶智能机器人、靶向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害虫抗药性抑制剂、免漂洗鲜味鱼糜实用冰温技术、藻类活性细胞复合生物肥制备方法和基于木本泥炭的高标准农田快速培肥技术。

  纳入农业“火化技术”成果库的30项成果名称分别为:高效广谱抗虫耐除草剂玉米培育、发菜工厂化生产技术、抗原表位决定簇直接介导的免疫检测技术平台、基于昆虫受体的Bt蛋白广谱识别技术、微型鳝鳅秒剖切机、高性能无人驾驶激光除草机器人、提高反刍动物尿素氮利用率的饲用纳米抗体创制、极耐寒多年生稻育种技术研发与新种质创制、基于牛脸牛背融合识别的牛只保险系统、粮棉油作物用低温等离子体增产剂、迷你型基因编辑底层工具开发及基因编辑体系构建、基于生物计算技术的智能育种平台、基于合成生物学的豆制品黄浆水高价值资源化利用技术、生物节水转基因棉花创新研制、特色蔬菜——亚非西兰苔新品种创制、母猪智能查情机器人、灌排一体化管网技术、一种基于北斗导航的自主作业喷雾植保机器人、小麦赤霉病增效降毒靶向防控技术、地膜收集与处理新技术的研发、绿色天然橡胶(浓缩乳胶、全乳胶)无氨化加工技术、一种昆虫源呈味肽及其制备方法、我国西南坡耕地多年生高粱新品种选育、作物光合生理时空异质性智能感知装备、智能核雄性不育制种新技术、用于设施农业植保和养殖消杀的伴生雾化技术和AI智保云、羊体尺测定系统、转光大棚膜、“谷草兼用”脆秆水稻种粮饲一体化技术和一种基于聚醚改性硅氧烷的物理杀虫杀菌技术。

  (王红彦 李周晶 编译)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供稿)

  原文题目:农业农村部发布2024年度农业“火花技术”名单

  信息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jo6t_26u11z_CCoPjKIuTQ

  来源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诺安百特获首个兽用噬菌体临床试验批件

  20241029日,青岛诺安百特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宣布,其研发的鸭大肠杆菌噬菌体制剂(EC P05株)获得国家农业农村部临床试验批件,成为国内首个获批的兽用噬菌体制剂,标志着我国在该领域取得重大进展。这一成就不仅展现了中国对噬菌体疗法的支持,也为兽药行业树立了新标杆。

  鸭大肠杆菌病是养殖业中的一种常见疾病,传统抗生素治疗存在耐药性和药物残留问题。诺安百特的噬菌体制剂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替代方案,其高度特异性、不产生耐药性、安全性高等特点,有望解决抗生素耐药性问题。该公司自2017年成立以来,专注于抗生素替代新药-噬菌体制剂产业化,已获得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和菌种保藏证。此次获批的噬菌体制剂基于烈性噬菌体毒株开发,经过临床前研究证实其有效性,采用成熟的生产工艺,技术稳定,质量可靠。

  诺安百特的这一突破,将推动兽药行业创新,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提升公共卫生安全水平。公司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推动噬菌体药物产业化发展,为保障食品安全和人民健康做出更大贡献。

  (吴蕾 编译)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供稿)

  原文题目:重磅!里程碑| 诺安百特获国内首个兽用噬菌体制剂临床试验批件

  信息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Z3cN5R0oqO5_d8ek3y_5BQ

  来源机构:35

   

创新收割机:自动化瞄准技术引领农业变革

  2024919日,农业科技领域迎来了一项重大突破——由Ceres Innovation Llc研发的具有自动化瞄准能力的收割机成功问世。这款收割机专为收获如浆果等精细农产品而设计,通过集成先进的自动化子系统,彻底革新了传统农业采摘方式。

  该收割机系统融合了多项创新技术,包括配备有机械臂和采摘头的收割车辆,以及与计算设备紧密相连的多个摄像头。这些摄像头能够实时捕捉图像,并将数据发送至计算设备进行分析。计算设备内置运动处理器,能够精确计算收割机、摄像头、机械臂、采摘头以及图像数据之间的相对运动和位置关系。

  更令人瞩目的是,该计算设备能够根据摄像头传回的图像数据,自动识别并定位目标果实。用户只需在远程界面上选择目标,计算设备即可根据运动处理器的数据,指挥机械臂和采摘头精准地抵达并采摘选定果实。

  这项技术的出现,不仅显著提高了采摘效率和精度,还极大地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随着自动化瞄准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农业生产将更加智能化、高效化。Ceres Innovation Llc的这一创新成果,无疑为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丁倩 李周晶 编译)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供稿)

  原文题目:具有自动瞄准能力的收割机

  信息来源:Incopat数据库

  来源机构:Incopat数据库

发明专利:降低水稻种植劳动强度的电动供秧装置

  传统插秧机作业时,驾驶员操控机器,而辅助人员则需不断手动将秧苗置于车架后端的苗床上,待机器自动插秧。此过程中,辅助人员需频繁补秧并保持身体平衡,体力消耗大。20241022日,incoPat数据库公开一项发明专利,涉及一种电动供秧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水稻种植中,使用插秧机时仍需辅助人员手动补秧、劳动强度大的问题。

  该发明提出一种创新的电动供秧装置,该装置包括机架、上秧组件及输送组件。上秧组件设置于机架两侧,由固定在机架上的上秧框架及两个结构相同的第一、第二上秧模块构成。每个模块内含转动连接的第一、第二上秧轴,通过上秧链条连接的第一、第二上秧链轮,链条上排布有支撑板以承载秧苗。两模块的第一上秧轴转动方向相反,形成循环供秧。此外,上秧框架上方设有活动连接的夹持支架,支架下端配备夹持器,确保秧苗稳定供给。

  该装置通过电动驱动实现插秧过程的在线自动供秧,无需辅助人员频繁手动补秧,显著降低了插秧作业的劳动强度,提高了水稻种植的效率与自动化水平。

  (王红彦 田儒雅 编译)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供稿)

  原文题目:一种电动供秧装置

  信息来源:incoPat数据库

  来源机构:incoPat数据库

   

扫一扫分享本页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