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水平也在不断提升,逐步由中低水平协调发展向高水平协调发展迈进。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研究员于2024年9月5日在《国家治理》杂志撰文指出:高水平的区域协调发展是一种高质量、全面、可持续的区域协调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一般地说,随着国家发展水平的提升和发展阶段的转变,国内区域发展差距大体呈现出“倒U型”变化趋势,尽管其间会出现一些波动。这意味着区域发展差距与国家发展水平之间并非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一种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应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可能出现相同的区域发展差距水平。据此,可以把区域协调发展分为低水平、中等水平和高水平的区域协调发展。实现高水平的区域协调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水平也在不断提升,逐步由中低水平协调发展向高水平协调发展迈进。高水平的区域协调发展是一种高质量、全面、可持续的区域协调发展。在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阶段,锚定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需要实现的是一种更高水平的区域协调发展。
更高水平的区域协调发展首先是一种在更高层次上的高质量区域协调发展。2023年,我国人均GDP达到1.27万美元,我们即将迈入高收入经济体的门槛;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6.2%,已经进入中级城市型社会(城镇化率为61%~75%)。目前,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变为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成为对所有行业、所有领域和所有地区的普遍要求。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区域协调发展也取得了显著成效,未来需要站在更高的层次上,将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要求全面融入区域协调发展之中,实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区域协调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讲,高质量是高水平的题中应有之义,更高水平的区域协调发展本质上就是一种更高质量的区域协调发展。
实现更高水平的区域协调发展,需要更加强调城乡区域的全面协调发展。从空间上看,城市和乡村既可看成是单独的区域,也是更高层次区域的核心组成部分。因此,广义的区域协调发展本身就包含了城乡协调发展,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很大程度上就是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全域共富和繁荣。从领域上看,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十分丰富,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领域,是区域之间各领域的全面协调发展。充分挖掘和发挥各地区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形成合理分工、各具特色的地区产业结构,构建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是实现更高水平的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一般地说,区域发展差距缩小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体现,需要采取综合性指标体系来度量。目前,对区域发展差距的衡量主要从生产角度出发,采取人均GDP指标,这具有较大的局限性。从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出发,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应更加强调缩小各地区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差距,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和生活质量的等值化。
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实现更高水平的区域协调发展还需要增强发展韧性和可持续性,建立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高水平的区域协调发展应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断提高区域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能力,促进地区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推动就业岗位分布与人口分布相匹配,实现区域间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在此基础上,还要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合力作用,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职责分工,加大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统筹力度,提高区域政策的科学性、精准性和有效性,推动脱贫地区政策及时转向欠发达地区政策,加快构建区域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促使各项战略和政策相向而行、形成合力,充分发挥其叠加效应、协同效应和融合效应。
(王红彦 编译)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供稿)
原文题目:魏后凯:实现高质量、全面、可持续的区域协调发展
信息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f5c4Jvn3P46k_P6S5uUTSw
来源机构:国家治理
2024年9月2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最新的工业数据。数据显示,8月份,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4.5%,环比增长0.32%。1至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8%,显示出我国工业经济的稳健增长态势。在行业分布上,41个大类行业中有32个行业增加值保持同比增长,其中通用设备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分别增长2.2%和2.9%。然而,饲料机械设备行业却面临一定挑战。2024年8月饲料生产专用设备当月产量为5284台,同比下降35%;1至8月累计产量为60580台,同比下降13%。
据中国饲料工业协会发布,2023年全国饲料工业实现产值、产量双增长,行业创新发展步伐加快,饲用豆粕减量替代取得新成效。全国饲料工业总产值14018.3亿元,比上年增长6.5%;总营业收入13304.4亿元,增长5.4%。其中,饲料产品产值12721.1亿元、营业收入12121.9亿元,分别增长7.7%、6.7%。但饲料机械设备产品的产值和营业收入却出现下滑,饲料添加剂产品产值1223.4亿元、营业收入1110.3亿元,分别下降3.5%、4.9%;饲料机械产品产值73.8亿元、营业收入72.2亿元,分别下降12.4%、15.7%。因此,饲料机械设备行业需要关注国际市场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趋势,调整产品结构和市场策略,以适应国际市场需求,实现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田儒雅 编译)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供稿)
原文题目:2024年1至8月:我国饲料生产专用设备产量同比下降13%
信息来源:https://www.nongjx.com/news/detail/94896.html
来源机构:农机网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预警的重大迁飞性、暴食性农业害虫,原产于美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自2016年入侵非洲以来,已迅速扩散到东亚、东南亚以及大洋洲等地。草地贪夜蛾根据寄主偏好性分为水稻型和玉米型两种生物型,不同生物型在基因组上存在明显差异。尽管两种生物型之间的杂交已被广泛记录,但这种杂交是否影响该物种的入侵和适应能力尚不清楚。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研究团队利用来自全球四大洲的不同亚型草地贪夜蛾样本及大规模群体基因组数据解析了该物种在全球快速入侵的基因组适应性机制,研究成果于9月30日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Journal of Advanced Research》上。
该研究收集了全球范围内432个草地贪夜蛾样本的全基因组测序数据,涵盖了该物种美洲原生地和非洲、东亚、东南亚等主要入侵地,并重点对中国的入侵样本进行了测序。对原生地和入侵地种群遗传特征的分析显示,不同生物型的杂交可能显著提高了入侵地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进一步对与入侵过程相关的基因组自然选择信号的分析发现,与环境压力响应、解毒代谢过程和能量供应相关的基因位点在不同入侵地种群都受到选择。对原生地种群的选择分析揭示了入侵过程中受到选择性清除的基因位点可能在原生地由平衡选择维持了高度的多态性,使入侵地种群更易通过遗传瓶颈。同时,研究还发现了70个与脂质代谢和解毒过程相关的关键基因,这些基因在美洲到非洲的初次入侵过程中经历了选择性清除,但在非洲到亚洲的二次入侵中恢复了多态性,表现出多样化选择特征。进一步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生物型的杂交对关键基因多态性的维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该研究通过群体基因组学的方法解析了不同生物型杂交在维持草地贪夜蛾入侵地遗传多样性中的作用,同时揭示了原生地平衡选择对其全球入侵过程的重要贡献。这一发现不仅阐明了这一全球性入侵害虫实现快速扩散的遗传基础,还为具有种内多态性的物种如何快速适应新环境提供了新的见解。
(王红彦 编译)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供稿)
原文题目:植保学院彩万志、李虎团队揭示草地贪夜蛾快速入侵的适应性机制
信息来源:https://news.cau.edu.cn/kxyj/7e35c166b3094004a09a6fe736f8fbca.htm
来源机构:中国农业大学
2024年10月1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的张保龙团队在《Plant Communications》期刊上在线发表了一篇重要研究论文,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和基因编辑技术,深入探究了水稻香味的合成机制,揭示了OsODC基因作为水稻香味增强子的新机制,为水稻香味的改良提供了新途径。
张保龙团队将不同香味水稻品种按2-乙酰基-1-吡咯啉(2-AP)含量分为芳香型和浓香型,并通过基因组重测序发现,浓香型水稻的OsODC基因编码区存在一个22 bp的天然缺失。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团队在日本晴水稻中证实了OsODC在调控2-AP合成中的关键作用。同时敲除OsBADH2和OsODC基因,可使2-AP含量相比单独敲除OsBADH2提高最多48%。在地方品种绥粳18中也得到了类似结果。
研究推测,同时敲除OsODC和OsBADH2可能通过改变2-AP前体物质含量,导致2-AP积累。此外,团队还对突变体的农艺性状和稻米品质进行了测定,发现敲除这两个基因会降低植株高度、提高稻米直链淀粉含量,但对其他性状无明显影响。
本研究不仅鉴定了水稻香味增强基因OsODC,还为水稻香味改良提供了宝贵基因资源,对水稻香味分子调控机制有了新认识。
(程则宇 田儒雅 编译)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供稿)
原文题目:张保龙团队揭示OsODC作为增强子提高水稻香味的新机制
信息来源: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590346224005376?via%3Dihub
来源机构:《Plant communications》期刊
10月1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农村部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联合召开全国农机装备补短板暨高质量发展推进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农机装备发展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总结工作成效,交流经验做法,研究部署下一阶段重点任务。
会议指出,两部门联合启动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以来,农机装备加快攻关破卡、重点机具实现规模化应用、企业竞争力明显提升、农机创新环境持续优化,补短板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当前,我国农机装备发展仍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推动农机装备高质量发展,既是建设制造强国、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点领域,更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选择和关键支撑。要组织实施好农机装备高质量发展行动,建立研产推用一体化推进机制,全链条推进技术攻关、成果应用。要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持续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要用好首台(套)、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等政策,在产品推广应用上持续用力。要加强优质企业和产业集群培育,推动金融精准服务,强化标准支撑引领,加大知识产权保护,持续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要抓紧抓实农机装备补短板和高质量发展重点任务。聚焦大型高端智能、丘陵山区两个主攻方向,激发市场活力,攻关突破一批标志性产品;打造中试熟化平台,加快机、艺、种、田集成配套,畅通试验鉴定通道,缩短中试熟化周期;持续优化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加力推进“优机优补”“有进有退”和报废更新,促进在用机具加快迭代升级;推动区域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心乡镇全覆盖,建设高素质农机手队伍,促进创新机具一线应用;强化农机科技企业主体地位,加强协同联动,健全完善工作机制。
(赵晚婷 李周晶 编译)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供稿)
原文题目:全国农机装备补短板暨高质量发展推进会在黑龙江佳木斯召开
信息来源:http://www.moa.gov.cn/xw/zwdt/202410/t20241016_6464489.htm
来源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据国家知识产权局2024年10月最新公告,黑龙江港岛科技有限公司成功获得一项发明授权专利。该专利提出了一种智能配电站用终端电力信息监测装置。
这项专利的核心内容是一种用于智能配电站的终端电力信息监测装置,它涵盖了配电柜、外壳以及安装在外壳上的驱动机构、密封机构和限位机构。其中,散热机构是该装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底壳,底壳通过下齿板固定连接,内部安装了多个风扇,并在底部配置了下滤网。当监测机构对配电柜内部的电气元件进行监测时,散热机构可以接通外部电源产生风能,增强外壳内部的空气流动,从而对环境网关进行散热,确保其正常运作以持续监测电气元件。此外,该装置还设计有可向右推动的底壳,能够同时使监测机构及上滤网滑出,便于清理上滤网上的灰尘,同时也方便了环境网关的连接和检修工作。
该发明的创新之处不仅在于实现了对配电站电力信息的有效监测,还通过巧妙的散热机构设计,提高了监测设备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同时通过便捷的上滤网清理设计,降低了维护成本,提升了操作便利性。
(丁倩 田儒雅 编译)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供稿)
原文题目:一种智能配电站用终端电力信息监测装置
信息来源:国家知识产权局
来源机构:国家知识产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