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官网8月22日报道。该研究所植物蛋白结构与功能调控创新团队研发了核桃油-蛋白绿色高效联产工艺技术,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食品领域国际知名期刊《LWT-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上。该研究有助于创建和改进核桃油和蛋白制取工艺,为进一步开展低温压榨制油与饼粕蛋白联产技术研究和新产品开发提供理论支撑。
核桃油质量和营养价值与其脂肪酸组成和活性成分密切相关,但这些营养成分含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油脂提取方法,适宜的方法有利于保留更多的营养成分。同时,核桃蛋白是一种优质蛋白,含有18种氨基酸,其中8种必需氨基酸含量合理,占氨基酸总量的26.98%~30.38%,符合FAO/WHO(2013年)规定的标准。然而,目前我国核桃蛋白利用率仍然相对较低,如何在保障核桃油高得率的同时提升核桃饼粕蛋白功能特性是目前产业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科研人员系统比较了预处理技术(微波、烘烤)和核桃油提取技术(液压压榨、水酶法提取)对核桃油质量和核桃脱脂粉中蛋白质的功能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预处理会使核桃仁子叶细胞中油体聚集,油脂更易提取,从而提高核桃油得率,并且预处理后经液压压榨获得的核桃油酸价和过氧化值较低,显著提升了核桃油质量。同时,适度的微波和烘烤预处理提高了蛋白质乳化稳定性和持油能力,且烘烤预处理使核桃蛋白起泡性显著增强。液压压榨方法获得的核桃油得率较高(69.72%),且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较高(76.97%),而水酶法获得的核桃油的酸价较低(0.25 mg/g)。微波和烘烤预处理后蛋白质分子展开,暴露出更多的亲水基团,水结合能力增加,使得水酶法获得的核桃蛋白持水能力明显提高。
(程则宇 编译)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供稿)
原文题名:植物蛋白结构与功能调控创新团队研发了核桃油-蛋白绿色高效联产工艺技术
信息来源:https://ifst.caas.cn/xwzx/kyjz/63d10a30ce8642278ce4e54c6f8bf0c1.htm
来源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康奈尔大学的研究团队成功研发出由帝王牡蛎蘑菇(Pleurotus eryngii)菌丝体控制的生物混合机器人,这一成果标志着生物与机器结合技术迈出了重要一步。相关研究成果于8月28日发表在《Science Robotics》杂志。研究人员利用容易培养且生长速度快的蘑菇菌丝体,将其与机器人的硬件相结合,设计出能够感知和响应环境的机器人。菌丝体在培养过程中形成类似神经元的网络,能够产生小电信号,利用真菌发出的电信号及其对光线的敏感性来感知和响应环境,通过电极连接控制机器人的运动。这一创新展示了生物学与工程学的完美结合,预示着未来生物混合机器人技术在农业、海洋监测、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广阔应用前景。
(赵晚婷 王红彦 编译)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供稿)
原文题目:Robot controlled by a king oyster mushroom blends living organisms and machines
信息来源:https://edition.cnn.com/2024/09/04/science/fungus-robot-mushroom-biohybrid/index.html
来源机构:康奈尔大学
据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官网8月29日报道,茶叶所茶叶加工团队在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中科院一区TOP,IF5=7.4)上发表了题为“Lightweight CNN combined with knowledge distillation for the accurate determination of black tea fermentation degre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红茶数字化、智能化加工技术实现,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和技术手段。
红茶是世界上产量最多、消费量最大的茶类,发酵是红茶品质风味形成的关键工序,当前国内外红茶生产均依靠人工经验“看茶制茶”,此已成为制约红茶智能化加工的关键技术瓶颈。针对此问题,本研究团队前期探索了近红外光谱、嗅觉可视化、机器视觉和电特性传感信息结合机器学习方法评估红茶发酵品质及适度的可行性。
该工作的新颖性在于:采用机器视觉与深度学习融合技术,提出一种结合知识蒸馏的轻量化卷积神经网络(CNN)的红茶发酵品质适度信息智能检测方法。首先,实验对比了12种CNN经典模型,并选择Shufflenet_v2_x1.0作为学生模型,Efficientnet_v2作为教师模型,用损失函数Focal Loss替换CrossEntropy Loss,最后在Distillation Loss ratio为0.6、0.7、0.8、0.9时,分别采用ST、MGD、SPKD及AT四种知识蒸馏方法对Shufflenet_v2_x1.0模型进行知识蒸馏。结果表明,Distillation Loss ratio为0.8,采用MGD方法蒸馏后的模型检测性能最好,模型在不增加参数量与计算量的前提下,判别性能得到了有效提升,模型P、R、F1分别达到0.9208、0.9190、0.9192,实现了红茶发酵品质适度的精确判别。
(程则宇 编译)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供稿)
原文题名:茶叶所在红茶发酵品质智能检测方面取得新进展
信息来源:https://doi.org/10.1016/j.foodres.2024.114929
http://www.saas.ac.cn/art/2024/8/20/art_162958_10330526.html
来源机构:山东省农业科学院
餐厨垃圾处理新突破:成都兴蓉公司研发沼气发电余热利用系统获专利
2024年8月,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式公告了成都市兴蓉再生能源有限公司获得的一项重要实用新型专利授权,该专利聚焦于餐厨垃圾与生活垃圾协同处理领域,创新性地设计了一套沼气发电余热利用系统,旨在显著提升二次余热能源的利用效率。
鉴于沼气发电机在厌氧反应后沼气的能源化利用已成为行业标配,其排放的高温烟气(450~480℃)及缸套水(95~100℃)若未有效回收,将导致显著能源浪费。本专利针对此痛点,提出了一套高效回收方案:一方面,将部分480℃高温烟气引入垃圾焚烧发电系统,预热一次风至220℃,显著提升燃烧效率;另一方面,剩余高温烟气用于加热餐厨浆液至85℃,促进后续处理。同时,近100℃的缸套水余热则被巧妙用于凝结水低压加热器,将水温提升至约60℃,进一步优化能源利用。
此系统的实施,实现了对沼气发电机组产生的高品位烟气余热与低品位缸套水余热的分级回收与高效利用,不仅促进了餐厨垃圾与生活垃圾协同处理厂的节能减排,还深刻践行了循环经济的核心理念,展现了绿色发展的科技力量。
(吴蕾 任洁 编译)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供稿)
原文题名:用于餐厨垃圾-生活垃圾处理厂的沼气发电余热利用系统
信息来源:国家知识产权局
来源机构:国家知识产权局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十类农业项目获重点扶持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深入实施,全国各地正积极探索符合自身特色的乡村振兴路径。为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国家及地方政府密集出台政策,重点扶持十类农业项目。
这十类项目包括:(1)创建“三园一体”(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及田园综合体),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2)发展农产品初加工设施,提升农产品附加值;(3)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现绿色发展;(4)开展数字农业试点,引领农业智能化转型;(5)发展休闲农业,激活乡村多元经济;(6)带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共享发展成果;(7)创建农村双创示范园区,激发乡村创新活力;(8)认定和发展示范农业经营主体,强化服务支撑;(9)实施农产品电子商务出村工程,拓宽销售渠道;(10)加强农业科技研发与推广,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中央及地方财政已安排专项资金,对上述项目进行全方位支持。这些举措不仅有助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还将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推动农村经济全面振兴。未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深入,我国农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田儒雅 赵晚婷 编译)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供稿)
原文题目:乡村振兴下,发展这十种类型的农业项目,可获得财政资金扶持!
信息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w0T-3LcIXnF7KMMYmUaCbQ
来源机构:中农农业研究院
四川省盐源县梅雨镇依托其得天独厚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条件,积极发展特色中药种植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该镇年均气温17℃,年降水量832毫米,光照充足,无霜期长,为中药种植提供了优越的自然环境。
近年来,梅雨镇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将特色中药种植作为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鼓励农户参与中药种植,并通过土地流转、技术培训等方式,提高种植效率和品质。同时,加强市场监管,保障中药材的质量安全,吸引了众多企业和个人前来投资。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梅雨镇的中药材种类和产量大幅提升,包括重楼、川续断、木香、川贝母等优质中药材,均实现了高效生长。特色中药种植不仅带动了农户增产增收,还促进了产业链的延伸。
如今,梅雨镇的中药种植产业已初具规模,产品不仅畅销国内市场,还逐步拓展海外市场,提升了当地中药种植工人的积极性和种植效益。特色中药种植已成为梅雨镇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为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王红彦 赵晚婷 编译)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供稿)
原文题目:特色农业:中药种植,如何推动乡村振兴
信息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XlY6h2jSQp79bdmsTxe7mQ
来源机构:中环联农业生态环保专委
国家专利局2024年9月授权发布我国山东省德州市水产果蔬发展服务中心的一则发明专利。该发明提出了一种创新的农业种植快速混合施肥设备,有效解决了传统施肥方式中肥料难以均匀深入土壤的问题。该设备集载具机构、调节组件及下料组件于一体,通过电机驱动,实现在行进中自动将下料筒精准插入土壤,通过智能调控电机转速,灵活控制施肥深度与量,确保肥料直接送达作物根部,减少地面堆积及挥发损失,显著提升肥料利用率。其独特之处在于定量排放设计,有效防止肥料过量导致的作物倒伏,保护作物健康生长。同时,设备设计优化了操作难度,保证了齿板与下料筒的稳定运动,进一步提高了施肥作业的精准度和效率。此外,持续排料机制避免了肥料在下料管道内的积聚,保障了肥料流动的顺畅与均匀,减少了储料箱内肥料的沉淀现象。该发明不仅简化了施肥流程,提高了施肥效果,还通过技术创新显著增强了施肥作业的可靠性、稳定性和速度,为现代农业种植带来新改变。
(丁倩 马晓敏 编译)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供稿)
原文题目:一种农业种植用快速混合施肥设备
信息来源:IncoPat数据平台
来源机构:IncoPat数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