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科学家利用基因改造植物生产人乳寡糖,助力婴儿配方奶粉升级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官网6月13日报道,该分校和戴维斯分校的研究人员在婴儿营养科技领域取得重要突破,已成功通过基因工程技术使植物生产出人乳寡糖(HMOs),这一成果有望推动婴儿配方奶粉向更健康、更实惠的方向发展。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于《Nature Food》期刊。
研究表明,当前约75%的婴儿在出生后的前6个月依赖配方奶粉,但这些奶粉无法完全复制母乳中的营养成分,尤其是预防疾病和促进肠道健康的200多种益生元糖分子。研究人员创新性地将制造特定酶的基因引入烟叶,培育出能生产11种已知人乳低聚糖及多种类似连锁模式的复合糖的转基因植物。这一发现预示着未来婴儿配方奶粉将更加接近母乳的营养价值,且成本可能更低。
相比目前使用工程大肠杆菌生产人乳低聚糖的方法,植物生产平台在成本上更具优势,有望降低生产成本,使更多家庭能够负担得起这种更优质的婴儿配方奶粉。这一科技进展为婴儿健康提供了新希望,也展示了基因工程技术在食品科技领域的巨大潜力。
(马晓敏 丁倩 编译)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供稿)
原文题目:Can Engineered Plants Help Make Baby Formula as Nutritious as Breast Milk?
信息来源:https://vcresearch.berkeley.edu/news/can-engineered-plants-help-make-baby-formula-nutritious-breast-milk
来源机构: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德国研发植物表型分析新工具:3D打印甜菜模型引领AI辅助作物改良
德国哥廷根甜菜研究所与波恩大学联合开发出一种使用激光扫描技术生成甜菜3D打印模型的新工具,旨在提高植物表型分析的精度与可靠性,标志着在人工智能辅助作物的改良规划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该研究成果于6月20日发表在开放科学期刊《GigaScience》。
该研究的核心在于结合人工智能、传感器与3D打印技术,用激光从12个角度扫描真实的甜菜,全方位捕捉植物形态数据,通过3D打印模型实现可视化展示。相较于传统数字数据,3D打印植物模型更直观地反映了植物的真实状态,使分析结果更加精准。这一方法不仅适用于甜菜,还具备广泛的应用潜力,可推广至其他植物品种。
此外,3D打印模型的打印文件开放下载,促进了全球科研合作与成果共享,增强了不同实验室间研究的可以比。同时,其经济可负担性也为资源匮乏地区提供了科研支持,预示着更加公平、高效的全球农业科研时代的到来。
(马晓敏 编译)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供稿)
原文题目:Improving crops with laser beams and 3D printing
信息来源:https://www.eurekalert.org/news-releases/1048644
来源机构:全球科学新闻服务平台
原文题目:科学家正在研究3D打印甜菜:植物表型分析的新工具
信息来源:https://www.nanjixiong.com/thread-169373-1-7.html
来源机构:3D打印
约翰迪尔公司推出全新6M系列拖拉机,引领农业机械化升级
美国约翰迪尔公司近日宣布,于6月25日正式推出专为农民和牧场主设计的新型6M系列拖拉机。该系列以其高度的通用性、可靠性和多达18种的定制型号,迅速成为业界的焦点。新型6M拖拉机不仅继承了约翰迪尔一贯的卓越品质,更在性能与设计上实现了全面升级。
这款拖拉机融合了传统机械传动与先进无级变速传动的双重选择,为用户提供了更加灵活的操作体验。其紧凑的轴距、倾斜的发动机罩设计,以及环绕式视野,极大提升了驾驶的舒适性和作业效率,无论是装载、割草还是打包作业都能轻松应对。同时,前后悬挂提升能力的保留,确保了拖拉机在各种复杂地形下的稳定性能。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款6M拖拉机在定制化方面达到了新的高度。客户可根据自身需求,从多种配置和选项中挑选,包括不同马力和底盘组合、智能电源管理、双轮胎配置、无级变速箱、提升的传输速度、舒适的驾驶室套件以及可扩展的精密农业技术等。这些创新设计不仅让中型拖拉机具备了大型机的强大功能,还极大地提升了燃油效率和操作便捷性,成为乳制品、牛肉农场等多元化农业场景下的理想选择。
(赵晚婷 李周晶 编译)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供稿)
原文题目:Versatility and Durability — John Deere 6M Tractor Delivers for Farmers and Ranchers——New 6M Options Provide Midsize Tractor Solutions for Any Farm
信息来源:https://www.deere.com/en/news/all-news/new-6m-tractors-deliver/
来源机构:约翰迪尔公司官网
Eurekalert网站6月25日报道,上海交通大学最新研究聚焦于预制菜生产的微生物控制关键技术,系统性评估了五种主流技术(传统热技术、微波技术、射频技术、高压技术、辐照技)的应用效果与挑战,相关成果已发表于《Food Physics》。
随着预制菜市场的迅速扩张,预计到2026年,中国预制菜产业将达到万亿美元规模,成为行业领军者。然而,确保食品安全与品质,尤其是微生物控制,成为制约其发展的关键。研究显示,每种技术各有优劣:传统热技术虽全面但易损品质;微波技术穿透力有限;射频技术适合大体积规则食材;高压处理对气泡敏感;辐照则更适用于低初始菌量场景。此外,包装材料的选择也是技术应用的重要考量因素。
研究强调,没有一种技术能完美适用于所有预制菜类别。因此,未来预制菜产业需根据具体菜品特性,灵活选择并优化微生物控制技术,以确保食品安全与品质,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吴蕾 丁倩 编译)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供稿)
原文题目:Harnessing complementary advantages for optimal microbial control techniques for prepared dishes
信息来源:https://www.eurekalert.org/news-releases/1049318
来源机构:Eurekalert
2024年6月26日,美国农业部经济研究服务局发布文章,概述了美国畜牧产品出口在全球市场的辉煌表现及其当前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作为全球畜牧产品出口领头羊,美国2023年通过牛肉、猪肉、鸡肉及乳制品等出口,实现了370亿美元的收入,占其农业出口总额的20%。产品在日本、韩国、中国、墨西哥及加拿大等地广受欢迎。然而,畜牧健康问题、国际市场养殖标准提升及贸易争端等因素,对美国畜牧产品出口构成威胁。首先,畜牧健康问题一直是悬在美国畜牧产品出口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2003年,疯牛病的爆发让美国的牛肉出口额从32亿美元骤降至5.51亿美元。高致病性禽流感也对美国家禽产业造成了冲击。其次,随着国际市场对养殖标准要求的提高,美国畜牧产品出口面临新的挑战。一些国家,尤其是中国和欧盟,对使用特定生长激素的肉类进口实施了禁令。这对长期以来依赖这些技术的美国生产商来说,无疑是一大打击。此外,贸易争端也不断考验着美国畜牧产品的市场准入。2018年,中美贸易战期间,中国对美国猪肉和其他农产品加征了报复性关税,导致美国猪肉出口遭受重创,年损失高达6.46亿美元。
面对挑战,美国畜牧出口业亦捕捉到新机遇。中国非洲猪瘟疫情引发的猪肉进口需求激增,为美国猪肉出口商带来巨大市场机遇。同时,美国通过签订多项自由贸易协定,减少贸易壁垒,进一步巩固其在全球畜牧产品市场的地位。此外,东南亚等新兴市场对美国畜牧产品的需求增长,特别是脱脂奶粉等乳制品,展现出美国在新兴市场的强劲竞争力。
文章指出,尽管面临多重挑战,但美国畜牧产品出口通过灵活应对、提升产品质量与安全性,仍有望在全球市场上保持领先地位,并开启农业出口新篇章。
(李周晶 吴蕾 编译)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供稿)
原文题目:U.S. Exports of Animal Agricultural Commodities Face Many Similar Threats and Opportunities
信息来源:https://www.ers.usda.gov/amber-waves/2024/june/u-s-exports-of-animal-agricultural-commodities-face-many-similar-threats-and-opportunities/
来源机构:美国农业部经济研究服务局
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工程师团队开发出一种低成本、高效能的传感器,能够实时、连续地监测常见的土壤类型中的硝酸盐含量。这一创新成果有望为农民提供更加精准的营养管理指导,从而提升农作物产量并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相关研究于2024年3月发表在《Advanced Materials Technologies》期刊上。
传统土壤硝酸盐监测方法不仅费时费力且成本高昂,并且难以提供实时数据支持。新型传感器则采用了先进的喷墨打印工艺制造,并巧妙地结合了一层由聚偏二氟乙烯制成的纳米级薄膜,使其能够在恶劣的土壤环境中稳定工作,精准捕捉硝酸盐离子的动态变化。该薄膜的微小孔隙(约400纳米)设计,既允许硝酸盐离子自由通过,又有效阻挡了土壤颗粒的干扰,同时其亲水特性确保了含硝酸盐的水分能够优先被传感器捕捉。
研究团队在威斯康星州的沙土和壤土两种典型土壤类型中进行了实地测试,结果均显示传感器性能稳定,测量数据准确可靠。通过该传感器,农业工作者能够实时监测土壤不同深度的硝酸盐含量、湿度及温度等关键参数,进而精确量化硝酸盐的浸出过程并追踪其在土壤中的移动轨迹。这一能力为制定减轻硝酸盐负面影响的最佳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助于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马晓敏 李周晶 编译)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供稿)
原文题目:Printed sensors in soil could help farmers improve crop yields and save money
信息来源:https://www.eurekalert.org/news-releases/1049763
来源机构:全球科学新闻服务平台
陕西一家乡村振兴发展企业获发明专利:一种农用智能光伏温室大棚
国家专利局2024年2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告,陕西省西安一家乡村振兴发展投资有限公司成功获得一项发明专利,该专利聚焦于农业种植用智能光伏温室大棚的创新设计。
传统光伏温室大棚虽能利用棚顶发电,但存在通风不畅、湿度难以调节及支撑结构固定等弊端。针对这些问题,该公司研发的农业种植用智能光伏温室大棚集成了墙体、支撑机构、传动机构、止回机构、连接机构、龙骨机构和偏转机构等先进部件,实现了光伏发电与高效生态农业的完美结合。新大棚通过智能调节支撑机构长度,提高了安装效率和后期升级的便捷性;连接机构增强了结构强度,提升了大棚的抗风险能力;龙骨机构既减轻了棚顶重量又增强了棚顶结构稳定性;偏转机构能灵活调节光伏板转动角度,优化通风和防雨效果。
这一创新发明不仅解决了传统光伏温室大棚的痛点,更为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马晓敏 编译)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供稿)
原文题目:一种农业种植用智能光伏温室大棚
信息来源:IncoPat数据平台
来源机构:IncoPat数据平台